8月15日晚上天柱寺的桂子
唐?皮日休
玉星姍姍下了月輪,拾起殿前露珠。
到目前為止,天是不存在的,但是嫦娥應該是扔給人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中秋賞桂的詩。前兩句“月下壹朵玉花,廟前壹朵新花”,用比喻來形容夜景,將落下的沾著露珠的桂花比作從月亮上散落下來的玉珠,描繪了壹幅空靈幽靜的“月夜觀”
8月15日晚上天柱寺的桂子
唐?皮日休
玉星姍姍下了月輪,拾起殿前露珠。
到目前為止,天是不存在的,但是嫦娥應該是扔給人的。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中秋賞桂的詩。前兩句“月下壹朵玉花,廟前壹朵新花”,用比喻來形容夜景,將落下的沾著露珠的桂花比作從月亮上散落下來的玉珠,描繪了壹幅空靈幽靜的“月夜觀”,動感夢幻,宛如仙境。第壹句描寫桂花落月的情景,意境十分優美,奠定了全詩輕松愉悅的基調。詩人在殿前拾到桂花,這桂花被詩人認為是從月宮裏掉下來的,壹定不尋常。同時,作者此舉有“月中得桂冠”之意,說明詩人此時的人生道路是壹帆風順的。
最後兩句從現實主義變成神話傳說,說不知道月宮發生了什麽。這些桂花應該是嫦娥在廣寒宮撒的。語言簡單,活潑俏皮,想象奇特。有了寫景,體現了詩人的閑適心境,流露了詩人對桂花的喜愛,展示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
延伸閱讀:皮日休簡介
皮日休(約838-883),晚唐文學家。字攻美,壹字逃少,漢族,涪陵(今湖北天門)人。以前住在鹿門山,名字叫鹿門子,也有齊布依、醉音先生、醉石的名字。
皮日休,晚唐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魯”。鹹通八年(867)進士,唐朝在蘇州任軍法官(《吳越史》),著有《左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著作。後來參加了黃巢起義,或者說是“捉到壹個窩賊”(唐代才子傳),做了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他無處可去。
皮日休的詩和散文,既有異域風情,又有淳樸質樸,大多是對民間疾苦的同情。他們被魯迅譽為“唐末爛泥池裏的光彩和銳利”。《新唐書》載有《皮日休集》、《皮子》和《皮氏錄門賈超》。作為唐代作家,皮日休對社會民生有著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延伸閱讀:皮日休的成就
他曾經編纂過自己的書《文瑤》。曾是秀才,做過太常大夫,後以翰林學士身份參加黃巢起義。所以新舊《唐書》都沒有為他立傳。
關於他的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黃巢懷疑他的散文諷刺他,殺了他(見《全唐詩小說》);有的說黃巢敗了,是唐史殺的;有的說他死在吳越之地,沒有參加黃巢起義(見陸遊《老學廟筆記》)等等。
他的作品包括《皮文子居》,其中有200篇文章和1卷詩。他的許多作品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遭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學者認為皮日休是“壹個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壹個有思想的思想家”。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亂七八糟中的艷邊”。
皮日休現存的詩詞歌賦,都是他加入黃巢起義軍之前所作,如《煩惱賦》、《何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刺》、《十元》、《盧門隱書》等。,為了做某事。他的詩歌有兩種不同的風格:壹種繼承了白居易新樂府的傳統,以《鄭樂府十首》為代表;另壹種方式是走韓愈的奇遇,以在蘇州與陸桂夢唱和描寫吳中山水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