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是郭沫若的第壹部詩歌集,同時也是壹部浪漫主義詩集,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女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查看。
《女神》讀後感1壹天就把郭沫若先生的《女神》給看完了,看到精彩處的時候不自覺的朗誦起來,強強也受到我的感染,和我壹起朗誦。今天下午的時光真是幸福啊,呵呵。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號尚武,沫若是他留日時根據故鄉四川省樂山縣的兩條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而取的名字,詩人的思鄉情懷由此觀之。
他的詩充滿活力,詩中運用了大海、波濤、地球、太陽、萬裏長城、金字塔等豪邁壯闊的青春的意象構成了闊大雄渾的意境。聞壹多曾評論《女神》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的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時代底精神。有人講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產兒。《女神》不愧為時代的壹個肖子。”
他感到大自然“到處都是生命的光波,/到處都是新鮮的情調,/到處都是詩,/到處都是笑”(《光海》);他在“崇拜”太陽、山嶽、海洋、江河的同時,又“崇拜偶像破壞者,崇拜我”。他禮贊太陽,要太陽把他的生命“照成道鮮紅的血流”;他同時也反映了自己的自我意識“我是壹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壹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壹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線的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總量!”(《天狗》)。
《鳳凰涅盤》中,鳳凰“集香木自焚”體現了徹底破壞舊世界的精神,“復從死灰中更生”則是創造意誌的寫照。《女神之再生》中,他借女神們高唱:“我們要去創造個新鮮的太陽。/不能再在這壁龕之中做甚神像!"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創造意誌.《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Rhythm喲!”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溫柔敦厚的人格理想截然不同的現代性格。
總之,《女神》中的優秀詩篇,都活躍著壹個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是壹個充滿青春朝氣、熱情洋溢,對自我的力量充滿自信、對光明的未來充滿向往的五四青年,他厭惡壹切陳腐的事物,厭惡平庸無為的生活。憎恨現實生活的黑暗和殘酷,贊美壹切新鮮的生命,崇拜壹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偉大事物。詩人的詩思在整個宇宙和整個世界自由馳騁,從而又顯示出想象力極為豐富,跳躍迅捷,奇麗壯觀的特點。詩歌的語言上,可以明顯看出古典詩詞在節奏上的影響,排比、疊句、反復等修辭的運用,詞語的兩兩對應,平仄音韻的協調,使詩句既能揮灑自如,又朗朗上口,甚至個別字的粗糙也沒能減損詩歌激蕩的節律和搖滾樂般的震撼力。
《女神》讀後感2老實說第壹次讀了郭沫若的《女神》,準確的說是根本沒看懂,從網上找了些資料,這才有些了解。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壹部詩歌集,是壹部浪漫主義詩集,也是中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
它主要特色是浪漫主義精神,***有詩篇57,分三輯。第壹輯是三個詩劇:《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輯分量最重,包括《鳳凰涅槃》、《天狗》、《爐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詩篇;第三輯大部分是小詩,並且多為郭沫若早期的作品。《女神》各詩的寫作時間基本上反映了郭沫若五四時期思想與藝術風格演進的軌跡。
《女神》優秀的詩篇,都活躍著壹個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是壹個充滿青春朝氣、熱情洋溢,對自我的力量充滿自信、對光明的未來充滿向往的五四青年,他厭惡壹切陳腐的事物,厭惡平庸無為的生活。憎恨現實生活的黑暗和殘酷,贊美壹切新鮮的生命,崇拜壹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偉大事物。
《女神》的反抗精神,表現為強烈地要求沖破封建制度,徹底地破壞和掃蕩舊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壹個大膽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壹個追求個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戰鬥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狀態的語言,正是猛烈破壞舊事物的情緒的極好表現。這種情緒是與“五四”時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壹致的。因此,詩中的“我”是時代精神的代表者。
《女神》的愛國主義精神《爐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願為祖國貢獻出全部的光和熱;《棠棣之花》、《鳳凰涅盤》、《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獻身的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本身就是壹場反帝愛國的政治運動,這場運動所激發起來的中國人民的愛國激情,通過詩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進取精神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紀到來的氣息所產生的不可抑止的歡欣情緒,也是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表現。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對光明、對力量的歌頌,色彩明亮,聲調高亢,氣勢磅礴。《太陽禮贊》表達了詩人對新生太陽的激情;《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偉力;《晨安》的興奮之情更明顯,壹氣喊出二十七個“晨安”,把自我與世界貫通,表現了壹代新青年的宏大氣魄;《筆立山頭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現出求新棄舊的進取心。
《女神》在形式上的創造《女神》實踐了郭沫若自己關於“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的創作主張,使詩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壹種固定的現有的格式,任憑感情馳騁,自然流露,依據內在的感情節奏,自然地形成詩的韻律。它的五十余首詩,每首詩都是壹種新的格式。《天狗》詩句短促;《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有壹種割不斷的綿綿情意,正好適合表現眷念之情;《鳳凰涅磐》的詩句參差不齊,長短並用,富於變化,或長籲,或短唱,節奏感十分強烈,表現出壹種悲壯氣氛。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壹形象來寄托、抒發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這是郭沫若詩歌浪漫主義的主要特征。在《女神》中,無論是古代神話、歷史故事中的人物,還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選擇都十分巧妙、恰當、新穎,與要表達的感情內容相壹致,山嶽海洋,日月星辰,風雲雷電,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天狗》用民間傳說中天上破壞者的形象來表現對世界的反叛和破壞情緒,《爐中煤》用受壓於地下的、烏黑低賤的“黑奴”——煤的形象來表現勞苦者的愛國之情,十分新穎而恰當。
《女神》的豪放風格是新詩中豪放派的先驅。在《女神》中雖也有華麗而不雄偉的風格的作品,但能代表《女神》特色的,是惠特曼式的雄偉而不華麗的風格。它的想象新奇,語言粗獷,氣勢磅礴,聲調激越,筆調恣肆。它的美是壹種壯美,男性的陽剛之美。
《女神》讀後感3我很喜歡《女神》的作著在詩中反復出現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創作個性。也許,《女神》的成功就在於詩人的大膽的創作個性及當時社會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開辟鴻荒的大我”即五四時期人們心中覺醒的、新生的中華明族形象如《鳳凰涅槃》中的鳳凰。臨死之前,它們回旋低昂地起舞,***同歌唱,鳳鳥“即即”而鳴,凰鳥“足足’相應。凡鳥的淺薄和猥瑣,意在鞭撻現實中的醜惡和庸俗的同時,進壹步襯托鳳凰自焚的沈痛和壯美。我們作為二十壹世紀的’五四”青年,就應該具有“五四”式的徹底,不妥協、戰鬥和頑強的民族精神,“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種對自由與個性解放的熱烈追求,對人的價值、尊嚴和創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世界。
《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壹個黑暗的大勞籠,這激發了詩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鳳凰涅槃》中的鳳凰雙雙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作為壹代的有誌青年,我們應當具有這中與黑暗勢力作鬥爭的叛逆的大無謂精神。借鳳凰“集香木自焚,再從死灰中更生”的古老傳說,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主體形象鳳凰,不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覺醒的詩的宣言,更是我們青年學生閱讀的精神食糧。
《女神.爐中煤》表達的是詩人願意為祖國赴湯蹈火、不具犧牲的濃烈情感。“爐中煤”比喻詩人像熊熊燃燒的爐心壹樣的愛國赤心,詩的副標題“眷戀祖國的情緒”正與這熱烈燃燒的煤火壹樣激情燃燒。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長期深深地埋藏在詩人心裏的愛國感情,這愛國情感到了“五四”時期才從心裏奔放出來,像煤壹樣重見天光。在繁榮的二十壹世紀的今天,作為新壹代祖國的接班人,我們難道連這激情品膨湃,熱烈的區區愛國之心也沒有了嗎?那我們還算什麽祖國的棟梁、國家未來的主人呢?
《女神-晨安》寫詩人在“千載壹時的晨光”裏,向著“年青的祖國”,“新生的同胞”,向著革命的先驅,藝苑的巨擘,向著壯麗的山河,向著世界上壹切美好的事物,壹口氣呼出了二十七個“晨安”。這是何等的豪邁,何等的雄壯!充分表達大膽否定黑暗現實的壹切,揚棄因襲的自我,熱烈向往新鮮、凈朗、華美、芬芳的新世界。體現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戰鬥的樂觀主義氣概,充分表達了作者積極破壞舊事物創造現世的光明的進步的社會的理想,對新世界的光明發出的吶喊,對新青年發出的吶喊,更是對後人發出的吶喊,激勵我們鼓勵我們!喚醒我們華夏億萬兒女遠大追求及對人生的遠大抱負!
年青,就是我們的資本,作為新壹代的年青人,“我們可以被摧毀,但我們不能被征服》‘如果妳閑暇無所事事,就捧起《女神》讀壹讀吧,它將喚起妳靈魂深處的良知和責任,它會帶給妳心靈的震顫,會讓妳心中充滿激勵。
《女神》讀後感4今天我讀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時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樂山沙灣古鎮沈浸在壹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對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對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遙想當年領軍創造社的輝煌,《女神》《星空》的燦爛,《屈原》與《棠棣之花》的朗聲高調……如今全部成為了《天上的街市》裏《沙上腳印》,最終淹沒在《黃海中的哀歌》,壹切的壹切都為商業社會的《天狗》所吞噬,在《輟了課的第壹點鐘裏》的那壹刻,怕死的,飽受屈辱的詩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死》,《死的誘惑》啊,《火葬場》!在這《洪水時代》,《太陽沒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處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錢的魔力》控制了整個世界,《朋友們愴聚在囚牢裏》,《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兒們的園裏》……
當下,我為壹個篤信文學的迷茫人,獨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後花園裏,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見遠處的美人山,僅有冬樹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兒時讀書的綏山山館毫無聲息地舊,好衰時喲。
“魯、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這位在舊版《現代中國文學》上聲名赫赫的中國現代文人,此時此地,在自己的故鄉連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歷史的壹顆琥珀,壹顆栩栩如生而被塵封遺忘的文物。
當我跨出沫若故居門檻後,驀然回顧,驚訝這故居竟然為這樂山沙灣古鎮最後的瓦房民居了,那個舊時代最後的殘夢了。
遠山無影,寒氣籠罩著沫若故居老屋,真個冷冷清清淒淒慘慘切切,叫人也無從尋尋覓覓了……
多讀讀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這些文人走過的地方,感受壹個文學的世界。感謝郭沫若讓我對文學燃氣熱血。
《女神》讀後感5聽老師講過郭沫若《女神》來由的壹個演義版本。郭沫若讀到所謂“新詩第壹人”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特別是讀到“兩只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麽,壹個忽飛還。剩下那壹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和“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時,非常非常地激動,不是因為覺得寫得好,而是因為非常非常地遺憾,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本該屬於自己的豐功偉績,拱手讓給了胡博士。“像這樣——或者比這還要好許多——的詩,我在家裏寫了壹大本子呢!可惜沒拿出去發表!”
今天讀過《女神》之後,其實我更願意相信,當郭沫若讀到胡適博士的詩後,心中詩情勃發,熬了幾個晚上,於是《女神》就誕生了。
讀郭沫若的《女神》讀出的是蓬勃的激情。那恣肆汪洋的情感,猶如滾滾不斷錢塘潮,在人們的心中激蕩起萬丈高的浪花。比如在《晨安》壹詩中,作者寫道:“……晨安!我年青的祖國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晨安!我浩蕩蕩的南方的揚子江呀!晨安!我凍結著的北方的黃河呀!黃河呀!我望妳胸中的冰塊早早融化呀!晨安!萬裏長城呀!啊啊!雪的曠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羅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先驅者)呀!晨安!雪的帕米爾呀!晨安!雪的喜瑪拉雅呀!晨安!Bengal的泰戈爾翁呀!晨安!自然學園裏的學友們呀!晨安!恒河呀!恒河裏面流瀉著的靈光呀!晨安!印度洋呀!紅海呀!蘇彜士的運河呀!晨安!尼羅河畔的金字塔呀!……”詩人以最真切的感情、最真摯的敬意,用自豪的聲音,遙向大海西岸的祖國問安,壹口氣喊出27個“晨安”,這噴薄而出的情感,正是詩人對祖國的無限依戀。
我又想起老師的玩笑話:“同學們,上語文課的時候,我是不會阻擋妳們沖出教室的,說不定哪位同學就是因為詩情勃發要去宣泄心中的激情,說不定哪位同學就是新時代的郭沫若呀!”當然,老師的原本用意可能是在委婉批評某些同學上課時間隨意進出教室,但是,換個角度,這何嘗不是對郭沫若詩歌的特點的形象概括呢?
真的,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為什麽不學習學習郭老想唱就唱呢?可以進KTV盡情歡歌,也可以把自己的詩情傾註筆端,讓文字汩汩流淌。
我想唱歌呀我就唱,唱起歌來心情多麽舒暢……
歌唱吧青年朋友們,因為生活本來它就是這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