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懸崖雕像
唐宋時期通天巖共有365個,438+05個洞穴,359尊雕像。造像主要分布在佛貴巖、龍虎巖、通天巖主巖和翠微巖。其中,佛貴巖正面有1羅漢,背面有6羅漢,龍虎巖有3羅漢,其余分布在童維燕。
現存的摩崖造像可分為四組。壹個是位於宋與翠微巖交界處的八尊佛像,另外八尊是晚唐時期開鑿的,這開啟了最早的摩崖造像。其中以兩尊觀音佛像保存最為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二是毗盧澤那佛、文殊菩薩普賢群像,位於通天巖絕壁,由五百羅漢守護。這組雕像出土於北宋中期,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
第三,單龕十八羅漢像,主要由僧人以鏡為尊,出土於北宋後期,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
第四件是朱在翠微巖建造的彌勒佛像,出土於南宋初。
看通天巖的摩崖造像,在晚唐初期,以菩薩像為主,到了通天巖石窟興盛的宋代,以羅漢像為主。前者明顯帶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遺風,後者則受到江西禪宗強大勢力的影響。
傳世的摩崖石刻
通天巖景區有100多處摩崖石刻,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歷經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歷時900余年。最早的刻於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最晚的刻於1948。碑文所用字體以正楷、行書為主,部分使用隸書、草書、篆書。文體形式包括標題、題字、詩歌、佛龕雕像、對聯、匾額和吉祥話。其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各個方面,是研究中國書法和石刻藝術以及地方歷史的珍貴資料。
通天巖摩崖石刻字數最多的作品位於龍虎巖,全文406字,刻於南宋嘉定十年。字數最少的作品位於瑤池旁的石壁上,只有“玉方”二字。長度最大的作品位於佛貴巖前數十米高的丹崖絕壁上。氣勢磅礴,日月如飛,是南宋惜春二年(公元1178)
通天巖摩崖石刻在景區內分布廣泛,起於景區東部的關心妍,沿王桂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止於景區西部的普通塔。通天巖的摩崖石刻中,宋代的胡藝、李大正,明代的王陽明、唐邦佐的碑刻都是佳作,尤其是王陽明、唐邦佐的碑刻,尤其是王陽明刻的壹首《忘歸巖》五言詩,對後來的碑刻影響很大,而唐邦佐的碑刻更是蜀江藝術中的極品
通天巖是中國南方古代藝術的瑰寶之壹。以江西最大的石龕造像群而聞名,碑文眾多,居江西之首。通天巖景區具有獨特的丹霞地貌、宜人的生態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石窟藝術珍品四大特色。
通天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