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美術!!急!!

關於美術!!急!!

只找到壹個印象派的。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裏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準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註,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註,正是在這壹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壹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壹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壹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壹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裏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壹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壹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壹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壹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壹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壹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壹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壹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壹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壹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壹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壹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壹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壹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壹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壹色的朦朧晨霧中,壹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壹切物體都融成壹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註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壹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壹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壹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裏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壹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註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壹員。德加壹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臺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臺和包廂裏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壹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臺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臺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壹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樸,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沈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壹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壹。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壹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壹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幹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壹位開雜貨鋪的小老板。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壹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壹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壹切。在畫面上他常常采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壹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壹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壹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壹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註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采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壹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壹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壹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準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準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壹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準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沈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采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幹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象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壹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向往著純樸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壹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裏完成的。在這裏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樸的土著人的生活。他采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莊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註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壹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壹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壹樣啟發了壹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藝術欣賞的取向:西方美術

向藝術更進進壹步

通過對西方美術史的學習,我可以解決壹些藝術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藝術究竟為了什麽?

藝術的性質,古來說者不壹,亞理士多德說"藝術是模仿自然",這話現在已不能完全成立。盡管藝術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現,或者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他決不是壹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說藝術就是"人類的壹種創造技能,創造出壹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對象,這個對象能引起我們精神界的快樂,並且有悠久的價值"。這是就客觀方面言.。若就主觀方面,藝術就是藝術家理想情感的具體化,客觀化,即所謂自己表現。所以藝術的目的並不是在實用,乃是在純潔的精神的快樂,藝術的起源並不是理性知識的構造,乃是壹個民族精神或壹個天才底自然沖動的創作。他處處表現民族性或個性。藝術創造的能力乃是根於天成,雖能受理性學識的指導與擴充,但不是專由學術所能造成或完滿的。藝術的源泉是壹種極強烈深濃的,不可遏止的情緒,挾著超越尋常的想像能力。這種由人性最深處發生的情感,刺激著那想像能力到不思議的強度,引導著他直覺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這壹剎那間產生的許多復雜的感想情緒底聯絡組織,便成了壹個藝術創作的基礎。

再次是美學與藝術的關系

雨果說過:“沒有藝術,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席勒動情地呼喚過:“啊!人類有妳才有藝術。“人人都神往藝術,向往他那種藝術美的感受,正是如此,人們需要真正的藝術家來創造藝術美。而藝術需要現實生活,需要藝術家的創造,沒有這些又何來藝術美呢?美術中的藝術美,離不開美術作品,藝術美指的就是美術作品中的美,是由創作主體的審美認識而產生的按照美的規律、並為著美的目的而創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藝術作品的藝術美也是真、善、美的統壹。

“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裏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就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如果說成“壹件事物如果能夠完全表現出該事物的觀念來,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說,“凡是出類拔革的東西,在同類中無與倫比的東西,就是美的。” 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壹件東西必須出類拔萃,方才稱得上美,這是千真萬確的。比方,壹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須是“好的”森林,樹木高大,矗立而茂密,壹句話,壹座出色的森林,布滿殘枝斷梗,樹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但並非所有出類拔草的東西都是美的,沼澤在它的同類中愈好,從美學方面來看就愈醜 。 盡管 “美”不完全等於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中外美學史和群眾的審美實踐表明,作為意識形態的藝術,雖不是美學的唯壹對象,卻是美學的重要的對象,藝術的門類眾多。但就藝術與生活,創作動機與藝術效果、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的關系等方面來說它們之間具著互相壹致的***同本質。

還有藝術與科學的問題,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問題是壹個古老而年輕的話題,在此,最具說服力的就是西方的文藝復興了.無論是中國古代 “六藝” 之內涵,還是古希臘的“藝術”概念,都深刻體現出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密切關系。古希臘人把能夠憑專門知識學會的技能都叫“藝術”,音樂、雕刻、繪畫、詩歌是藝術,手工業、農業、醫藥、騎射、烹調之類也叫藝術。這種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統壹的“藝術”觀念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頂峰,而文藝復興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丟勒等不但是藝術家,也是科學家、工程師,他們創造了卓越的藝術作品,同時在科學發展、技術發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藝術與科學作為人類文化的兩翼,人們壹直在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愛因斯坦說:“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需要同樣的思維過程。”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曾經是非常密切的,它們的分離是工業革命前後的事情,這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深化,各種職業化行為的出現有著密切關系。但二者的有機結合對藝術和科學的發展是大有益處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成就,就是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同發展的最佳體現,可見藝術與科學是息息相通的,

以上的三點是我由這期課而產生的壹點思考和收獲,當然其實遠不止這些,但重要的還是可以用理論知識回答和解決壹些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對西方美術史的學習使我的知識面更加開闊,所了解的東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