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維右寫過壹首詩:“紅梅春來,紅遍南國枝頭。我勸妳多收藏壹些,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詩人通過故事來表達對彼此的愛,委婉含蓄,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紅豆”不是常見的東西,只生在“華南”。王維稱之為“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顯然是預設了他那個時代能理解這壹點。紅豆不僅成了相思之物,也成了“最相思”的象征,這需要建立在那個時代的常識基礎上。
如果王維用的只是壹個個體化的記憶,比如對他個人很重要的“黑豆”,這首詩是不可能流傳的。唐昭宗時代的李匡娃在《子·姬叔》中記載:“豆圓赤,天下第壹稱‘相思’,亦為紅豆別稱。”其中有“世稱‘相思’”,可見紅豆的象征意義已被唐人廣泛認同。
擴展數據:
“當那些紅色的漿果在春天到來時,在妳的南國枝頭泛起紅暈。我勸妳多收藏壹些,作為我們愛情的象征。”
王維的這首詩對後世“相思”詩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也說明了人們對“紅豆”作為相思象征的認可。如宋代詩人趙說:“不剪紅豆枝,相思獨掛。”趙彥端:“紅豆不堪入目,滿含相思淚。”程蓋:“嘆半妝紅豆,相思有分。”清《雪山屋讀唐詩序》說,王維的《當那些紅梅春來》是“直養心,雕壹座假石”。
陳寅恪在《劉別傳》中附詩壹首《紅豆賦》,表明其寫作動機為“昔歲居昆明,於常熟港錢故裏買紅豆,因有註解錢柳《孽債詩》之意”。
百度百科-紅豆
人民網-紅豆為什麽會互相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