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以景襯情(這 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 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 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壹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 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並不具備獨立性,壹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這許多作用,悟意象就顯得有據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如是個體意象,須賦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如劉禹錫《石頭城》壹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 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壹來壹回,來時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滿著壹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壹切力量之 後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就此,我們可以展開 想象: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麽,還是想發泄點什麽?回去時,是得到了壹種滿 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後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 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蒼 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面以各種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壹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句, 詩人調動聽覺、 視覺組織了“秋風”、 “高天”、 “猿嘯”、 “沙渚”、 “江 鳥”這些意象構築了壹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淒婉之 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 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 2.悟關鍵詞 詩歌中有壹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 我們把這些詞語 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 “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關鍵詞。 悟詞, 壹般從詞的本義入手, 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 如“又”是“再壹次” 之意,它表明春風是壹季又壹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壹季又壹季地吹在小樓中 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 了壹層又壹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嘆息等等,—— 壹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涼的氛圍。 三、聯 在“悟”的過程中,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了詩歌鑒賞的各方面內容,但這還只 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壹取向,並不全面。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 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系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這也從 壹個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壹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壹部分作者的生活經 歷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壹詩中,只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 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願。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 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 所擡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 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四、結 1.詩歌類型及宏觀鑒賞 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並且每壹類型的各詩歌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對詩歌類型及其宏觀鑒賞的總結也很重要,如此可讓學生知壹而類三,最終達 到鑒賞各種詩歌的目的。 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 詩、托物言誌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 但同時,它們又存在著交叉性,也就是說,鑒賞此類詩歌的方法也可用來鑒賞其 它類詩歌。 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壹些宏觀鑒賞要領: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 要聯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傷春傷別詩,是借 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誌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 思念之情;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 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 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壹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 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誌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誌趣融於某種具體 事物中,達到言誌的目的;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 鬥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沈情感,或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 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淒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 情; 閨怨詩, 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於詩句中,這類詩 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等。 2.詩歌鑒賞要目 “讀·悟·聯”只是解決了如何鑒賞詩歌的問題, 至於鑒賞出詩歌的哪些東西來 而且又無遺漏,卻是壹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壹問題,《2002 年高考說明》 已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重在對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語言三方面的鑒賞。所 以在總結時,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三個內容。 [詩歌表達技巧具體鑒賞] 今年高考詩歌鑒賞題較以前有重大調整,壹改客觀選擇題為文字表達題,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詩歌鑒賞題的難度,按照《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的詩歌鑒賞的考 查內容(語言、形象、表達技巧),姑且將此“詩歌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拋磚引 玉,也冀在備考復習中給考生們壹點幫助。 壹、巧用修辭 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 1.比喻 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如: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 “鏡”: 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再如: 江上看山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壹靜態的景物 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2.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為了表達出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隱語、 雙關的修辭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壹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 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 “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 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 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登嶽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壹字,老病在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渺 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裏還包含著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 58 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沈 浮。 其它修辭,如反復、排比、誇張、比興等手法,由於比較簡單或常用於現代詩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現手法 (壹)象征 象征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節操。如:以“梅”象征高 潔、清秀、淡雅、素樸;以“菊”象征高潔、傲霜鬥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 花”;以“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麗;等等。
尋陸鴻漸不遇 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析:“籬邊菊”象征陸鴻
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蔔算子·詠梅》);等等。 (二)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義來表達個人胸懷心誌的壹種藝術手法,又叫感 物抒懷。托物言誌詩,又叫寫物詩。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析:此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抒發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 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析: 這首詩以“小松”喻人, 寫“小松”初長時不為人註意而最終長成淩雲大樹, 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 光。采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 類似的還有於謙的《石灰吟》、陸遊的《蔔算子·詠梅》、張九齡的《感遇》等 (三)註重寫景 詩歌“貴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傳情達意?古人 慣用手法便是借景達情了。常用寫景方式有: 1.側面烘托 詩人在寫景時,不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其有關的側面景物入手,以對側面 景物的描寫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是側面烘托。如: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 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壹“故國”的沒落 與荒涼。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 本詩與 《石頭城》 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 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 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壹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2.以景襯情(景) 詩人在描摹細微婉曲、 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濃情密意時, 往往通過景物來渲染襯托,
如: [雙調]清江引 秋 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析: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 沒有直接外露, 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 節特征的壹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壹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那麽作者為什麽把 這幅秋景著上濃麗的色彩呢?壹想便知: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壹例, 作者把“燕草”寫為“如碧”、 “秦桑”寫為“低綠”, 引起讀者的想象:濃綠才“碧”,濃綠才“沈”,“沈”才“低”。以此更好地 襯托出處在燕地的丈夫與處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濃厚。 鹿 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析:這是壹首隱逸詩,作者寫出了空山的寧靜、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靜時采 用了以鬧襯靜的方法外, 還用了以景襯靜景的方法: 返影 (斜陽返照) 寧靜詳和, 靜靜地照在深林裏的青苔上,更顯深林的幽與靜——以“返影”襯空山的幽靜。 3.側重寫動、靜景或動靜景結合或動靜景相互映襯 在壹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景,如山、月等;動景,如水流、風搖等等。據側重 點的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景或靜景,有時動靜景兼寫,有時為寫靜景而以寫動 景來襯托,有時為寫動景而以寫靜景來襯托。如王維的《鹿柴》以“人語響”襯 “空山”之靜;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蓮動”來襯“空山”之靜,抒發壹 種閑情逸致。 戴叔倫的《蘭溪棹歌》采用了動景(前兩句)靜景(後兩句)結合的方法,將山 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 的畫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圍,抒發情感 古今詩歌中,先寫景後敘事抒情或全篇寫景的詩作很多,詩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氣 氛渲染得濃濃的,為下文抒情作鋪墊或融情入景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 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壹幅蒼涼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 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雕落,江水奔騰湧流, 壹片深秋的淒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註,對淪落他鄉不 勝的感傷。 ②喜景襯哀情 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如:
絕 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於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 未能成行, 所以有後兩句的嘆息。 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壹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 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 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 濃厚。 5.虛實結合 詩人在詩歌創作中,離不開聯想和想像。聯想和想像對表現詩歌的主題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聯想與想像須有壹定的現實根基——現實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景物,虛 實結合更能表達出壹種濃溢的情思。如: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壹夜滿天山。 析:壹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到了。傍晚, 戰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裏,不知 哪座戍樓裏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三四句虛寫景,將“梅 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壹夜之間和 色和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情。 總之,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間接抒情)的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 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 雙燕孤飛, 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 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 以“江 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 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 世事滄桑的感嘆”; 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 壹腔的愛國情”; 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 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沈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 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裏, 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等 等。 (四)卒章顯誌 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誌或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結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句, 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 馳騁閑放, 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心誌。又如其另壹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 雲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三、結構 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獨具匠心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壹)層層渲染、鋪墊,如:
江上看山 蘇轍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裏壹回頭,落日孤去靄新畫。 前山更新色更深,誰知可愛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濃秀,依然不負遠來人。 析: 此詩通過色彩的層層渲染, 描繪出壹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 “落 日”時分的“靄新畫”、“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讓詩人觀止,抒發感嘆 ——誰知可愛信如今!卻哪知巫山最濃秀?層層的渲染,達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二)首尾照應 在壹些詩歌中,詩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 情感,如: 訴衷情 陸遊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此詩***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 州”與“關河夢”句相應, 目的在於構成對照, 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三)結構對比 對比手法在詩歌中運用較多,因其具有層次性的特點,結構性較強,如: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裏,不及人間自在啼。 析:這首詩就運用了對比手法:前兩句(寫自由自在,任意翔鳴的畫眉)與後兩 句(寫陷入囚籠,失去了自由的畫眉)構成對比,結構明晰。表達作者對禁錮思 想、束縛人才現象的抨擊和對言論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多方面的,還有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欲揚先抑的 技巧等等,只要我們在訓練中認真總結,歸結模式,詩歌表達技巧的鑒賞問題, 還是可以解決的。 [答題策略] 1.就詩論詩,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鑒賞,強調對詩歌本身特點進行思考作答,無需引經據典,用它作品 比較。 2.分點答題,點後例證 3.品評技巧,品味語言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答題時壹定要根據要求,抓 住詩歌本身特點,把握其藝術技巧。 4.知人論世,評出特點 5.文學理論,適量點綴 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 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 窮”“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等理性語言要恰當地運用上,可以使答案顯得厚 實,有深度和力度,技高壹籌。
就這樣,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