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庭院的地面上,烏鴉棲息在雪白的樹上,秋天的露點默默打濕了庭院裏的桂花。
今晚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仰望明月。不知這秋意會落到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健?唐朝
中庭有白樹的烏鴉,冷露的桂花。
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遇到誰。
擴展數據:
《十五夜望月寄語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寫的壹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詩。全詩共四句二十八字,每句為壹層意思。它寫的是中秋節的月光和望月的感覺,展現了壹幅中秋之夜孤獨、寒冷、寧靜的畫面。這首詩以景物描寫開頭,以抒情結尾,充滿了想象和魅力。
作品欣賞
題目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句話,應該是指中秋之夜。詩名,有的版本是《十五夜望月》,這裏以《全唐詩》為準。杜郎中,姓名不詳。這是唐代最著名的關於中秋節的詩之壹。
“中庭白樹啼”,月光灑在庭院裏,地上似乎覆蓋著霜雪。在小森樹的樹蔭下,烏鴉和喜鵲的喧鬧聲漸漸停止,它們終於適應了明月刺眼的打擾,陸續進入了沈睡的村莊。詩人只用“地白”二字來寫中庭的月色,卻給人空蕩如水、靜謐、純凈、清冷的感覺,讓人想起李白的名句“我床腳壹線那麽亮,豈會已有霜?”沈浸在美麗的意境中。
“樹棲烏鴉”主要應該是十五夜聽月,而不是看月。因為即使在明月當空的夜晚,人們也不太可能看到烏鴉和喜鵲的棲息;而月色樹蔭下的鴉鵲從開始的驚慌吵鬧(周邦彥《梁祝》詞中有壹句“明月幾時鳥不寧”,就是寫這個意境)到最後的安穩入睡,卻完全可以通過聽覺感受到。“樹棲烏鴉”這幾個字簡潔、凝練、凝練,既描述了烏鴉和喜鵲在樹上生活的情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首詩,讓人想起冷空氣襲人,桂花宜人的場景。因為是深夜,秋露打濕了庭中的桂花。如果再進壹步琢磨,我們會認為這個桂花可能指的是月中的桂花樹。這是黑暗詩人望月,是整篇文章的下筆。夜深人靜時,詩人仰望明月,陷入沈思,感到壹陣寒意。他輕輕地走來,卻不禁想:廣寒宮的寒露壹定也打濕了桂花樹。
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更加綿長,發人深省。他選擇了“無聲”這個詞,在細節上表現了冷露的輕盈,渲染了桂花長久的浸潤。而且不僅僅是桂花,樹下的玉兔,揮舞斧頭的吳剛,還有“在藍天下,夜心”的嫦娥。詩歌帶給讀者豐富的美的聯想。
“我不知道秋思今晚會陷入誰的懷抱。”全世界有多少人在望著月亮,想著親人。家鄉的人思念遠方的親人;背井離鄉的人看著遠方的親人。所以,很自然的,把這兩句唱出來。詩人不再直抒思鄉之情,而是以壹種質疑的委婉語氣,訴說那揮之不去的悲傷將落在誰的家。前兩句描寫風景不帶壹個“月”字;第三句話只指出了月亮是被看的,它擴大了觀月人的範圍。
但是,人看月亮,感受秋天的意義,珍惜人的感情,是不壹樣的。詩人對家人的分離感到失望,於是月宮的悲傷導致了刻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壹定是最真誠的。但在表達的時候,詩人並沒有采取積極的抒情方式,而是直接傾吐自己的思想;而是用了壹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道遼闊的秋思會落在誰的壹邊(“誰的家”就是“誰”的意思,“家”是壹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後綴助詞)。
明明是懷了人,他卻只是說“秋思在哪裏摔倒的?”由此可見詩人對嶽懷遠的深厚感情。似乎秋思是詩人所獨有的。雖然其他人也在看月亮,但是沒有秋思。這確實不合理,但詩人越癡情,手法越巧妙。後兩句不直接表達自己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暗示“在眾多望月的人中,恐怕我是秋思最深的人!”
在用詞精煉方面,這首詩收錄在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詞典》中,最後壹句中的“在”字是“落”。許認為“羅”壹詞新穎、貼切、不凡,給人以生動的感覺,仿佛隨銀月之輝而墜入人間。全唐詩記載該詩時,用“羅”字作“在”,顯得平淡蒼白。
這首詩的意境很美。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力渲染了中秋賞月這壹特定的環境氛圍,將讀者帶入壹種遠離月亮、深思的意境。再加上壹聲嘆息和無盡的結局,離別的感情非常委婉動人。它給人的第壹印象是風景如畫。
作者簡介
唐代詩人王建。字鐘初,潁川人(今河南許昌市人)。出身貧寒。大理(唐代宗年間,公元766-779年)進士。晚年為陜西司馬,參軍。他擅長樂府詩,與張繼齊名,被譽為世界“王璋”。他以田家、蠶女、織女、船工為題材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的100首詩《宮詞》相當有名。這是王司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十五夜月圓送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