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為什麽如此新鮮?

《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為什麽如此新鮮?

楊老師動情的朗讀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文章選自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壹單元。根據統編教材雙線組元、三位壹體的編排特點,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熱愛校園生活、團結友愛、不懂就問;語文要素是關註有新鮮感的詞句。

《大青樹下的小學》出自吳然老先生的筆下,是壹篇兒童抒情散文。吳老先生生活在風景優美,多民族聚居的雲南,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他壹生致力於兒童散文和兒童詩歌的創作。《大青樹下的小學》是壹所由多民族的小學生組成的學校,文本通過對歡樂祥和的校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各民族兒童之間的團結友愛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這是壹篇精讀課文,它構思巧妙、語言新鮮優美、畫面和諧,情感真摯。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

1、聚焦“新鮮”,體會語言美

《大青樹下的小學》所描寫的是雲南的壹所邊疆小學,受地域特點的影響,文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和詞語。比如:鳳尾竹、山貍、銅鐘、傣族等等,這些新鮮事物極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同時也覺得難以理解。我們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插圖,課後的資料袋以及PPT的圖片資料,把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具有新鮮感的詞句。

文本中多處使用排比的句式,使文章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音律美。如“從山坡上,從坪壩裏,從壹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這些語句給讀者愉悅明快的感覺,教學時可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詞句的新鮮感和美感。

另外,文本中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本語言極富情趣,這也是新鮮感詞句的體現。襯托手法的運用,大膽的想象使語言變得鮮活,文本抓住多動之物:樹枝、鳥兒、蝴蝶此時也變得靜下來的異常景致來突顯當時環境之靜,襯托出同學們的朗讀得悅耳動聽。教學中可以調換描寫朗讀聲好聽和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的順序,讓學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兩句話的關系,感受文本中寫法的巧妙之處。課間,山裏的小動物朋友們都趕來看熱鬧的畫面是多麽和諧,這種寫法新鮮,也特別能吸引兒童,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多多加以關註。

文本使用排比、擬人、反襯等方法,表現手法新穎,使文章語言獨具魅力,富有新鮮感,唯有在讀中方能深刻領悟,因此在教學中應以讀貫穿全文,在讀中品悟,從而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關註有新鮮感的詞句”落到實處。

這篇文本帶給讀者的不僅是文字的美感,還有想象中的視覺和色彩的盛宴。

2、邊讀邊想,感受畫面美。

這篇文本生動又富有節奏感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幅美麗的畫卷,在引領學生讀的同時要發揮想象去感受文本的畫面美。文本為我們描繪的第壹幅畫卷是色彩美:絨球花、太陽花裝點著上學的小路,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的絢麗多彩,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想象,在這裏,我們可以將圖文有機結合。第二幅畫卷是團結美:這是壹所多民族的小學,學生族別不同,服裝不同,習俗不同,但卻融洽地在壹起學習生活,這是壹幅多美的民族團結的畫面啊。第三幅畫面是和諧美:當學生認真上課,書聲瑯瑯時,窗外的動植物都靜止不動了,課下學生遊戲時,小動物們趕來看熱鬧,又是壹幅多麽和諧美好的畫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