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乾隆的“高產”背後有壹套鮮為人知的秘訣,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乾隆作詩“初無定稿”,或即興口授,或朱筆作草,稱為"詩片",由廷臣學士退下“抄錄”後恭進,遂成禦詩。說穿了,就是他在詩興大發之際,故作含糊難辨之音,寫亂草費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筆,當時,能否為他“錄”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寵升遷的壹項標準。有壹次,大學士於敏中與另壹大臣梁瑤峰同時被召見,乾隆詩興突發,口誦壹詩,梁聽後茫然不知所雲,而於聽了則“退默處鬥室,刻余錄出,所誤但壹二字。”梁不解其中奧妙,自嘆弗如,於是“大服焉”。由這類馬屁大臣炮制出的詩作,充其量不過韻平字正而已。正因為如此,乾隆的幾萬首“禦詩”,流傳至今能為人傳誦者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