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任何壹本關於中國古詩的評論就可以發現壹個不爭的事實:中國古詩有兩大流派,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其實,不光是古詩,其他文學也是有同樣的兩派。具體劃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是現代人,或者確切點說的話是外國人而不是詩人本人,因為他們本人並沒有這種意識,他們之所以沒有這種意識是因為他們所過的生活和他們所受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儒、道、釋三派,具體體現到中國的古詩中也是這樣的。中國的古詩也可分為儒、道、釋三派,用現在的叫法就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唯心主義。如果按這樣劃分的話,屈原、陶淵明、李白等應該屬於道派的。為什麽這麽說呢?首先要說壹下中國的道派,道派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與其說道法自然,到不如說是我行我素。其實,他們是看不慣現實,但是他們又不願意自己去積極的參與改變現實。在這裏,把屈原也歸在裏面是有點委屈他了,他有點被迫的意味,但是,人家並沒有要他尋死的意思。不是現實容不下他們,而是他們從不下現實。所以,我們看看的他們不是關心社會,充滿激情,安分守己,而是自甘墮落,不思進取,空閑空想。例如: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名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歡, 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淩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而韓愈、杜甫、陸遊等是儒派的。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儒派和道派就像美國的民主黨和***和黨壹樣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政治和思想。和道派不同的是,儒派更關註的是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現實。假如人人都像道派那樣的話,社會就很難進步的。因為自然界壹直遵守的都是自然的法則,但是也正如預期的那樣自然壹直都是自然。野獸遵守的是自然,所以野獸還是野獸。現在西方人的達兒文主義,其實也就是自然法則,之所以到現在才提出來,說明他們的落後。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來了,而且提的不他還完善。唐朝的詩人劉禹錫:
天之道在自然,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在這裏我們看到,自然法則只使用於自然,遵守的是弱肉強食,而人類使用的是法制,遵守的是是非曲直。那麽如果說道派關註的是自然的話,儒派關註的是社會。下面是壹個例子:
貧女
秦韜玉
蓬門未識乙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
還有壹派釋派,就是佛教的。這壹派似乎是不被重視的,因為很少人能夠去註意他們,而他們也是不願意讓別人過多的去註意他們的,但是他們在歷史上,特別在中國的古詩中是有很大的分量的,這在古詩中是能夠體現出來的。比如李白的詩中就有好多描寫這些人的,他的好多朋友都和尚。蘇軾就經常同和尚交往,他的詩中也有好多。但是有趣的是釋派的詩人在中國古詩中似乎是沒有地位的,當我們翻開唐詩的時候,裏面沒有壹首是和尚做的。在我們旅遊的時候,我們又會發現另外壹種情況,好多的名山大川,古廟名剎都是因為有禪詩而讓人留戀和無盡的回味。下面就舉壹個例子: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這是壹個叫神秀的和尚寫的,而另壹個叫慧能的和尚寫到:
菩提本無樹,明鏡並非臺;
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讀詩的第六境界
我們在讀古詩是的時候,由於水平的不同,每個人所達到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我們知道王國維把讀古詩劃分為三個境界,而馮友蘭則把人的思想劃分為四個境界,而我在這裏則要把它劃分為六個境界。科學家曾經研究過人類的第六感覺,我覺得人們在讀詩的時候同樣也會有第六感覺的。所謂第壹境界就是認識知道而已,對於它是什麽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就好像認識壹個人但不知道他的性格壹樣。第二境界就是已經熟悉了它的意思,但是卻不知道它的背景,不知道為什麽詩人會在這個時候作這首詩。第三境界就是熟悉了詩也熟悉了詩人,並且還熟悉了詩人所處的時代,這個時候,我們讀詩的時候就會理解詩人的處境。那麽第四境界就是我們理解了詩人就好像是詩人也理解了我們壹樣,我們和詩人能夠進行心的交流,這個時候,我們讀詩就不僅僅是讀了,我們是在和古人交流思想。其實在這個境界中詩人的思想是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第五境界已經不能叫做境界了,應該叫做第五感覺,或者第無感覺,快就是快沒有感覺了。處在這個境界,我們的眼睛就不會再關註某壹詩人了,而是壹個思想流派的詩人,比如浪漫主義,而不是李白。我們對好詩不僅是欣賞,還應該有享受;不僅是評論,還應該有感覺。那麽第六境界是什麽呢?就好象是在考試中遇到不會做的題而要蒙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靠第六感覺,第六感覺良好的話,就會壹蒙壹個準。如果詩人的精華都被吸收殆盡並且無行的化為自己的壹部分的話,這個境界的人壹生即使只讀壹首詩也是壹樣的,那麽這就是第六境界。就好象古人作詩信守拈來。如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遊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3.傳統可分為現實主義傳統和浪漫主義傳統。現實主義傳統為《詩經》所開創,以後為漢樂府和建安詩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壹代又壹代詩人所發揚光大。特征: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的願望。浪漫主義傳統為屈原所開創,並為李白、李賀、蘇軾、辛棄疾、陸遊、龔自珍等優秀詩人繼承並發揚光大。特征:善用豐富的想象、誇張、象征等手法,重在抒主觀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