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是對人的別稱,所以也叫“別稱”號很實用,除了被人稱呼外,還用作文章、書籍、書法的署名。如魯通的《玉川子》詩、杜牧的《樊川文集》、宋雪的《六體千字文》、老煉的《荷花鴛鴦圖》等。
“數”的形成有兩種情況:
(1)是用戶自己。
封建社會的中上層階級,尤其是文人,總喜歡給自己壹個數字。正因為“數”是自己創造的,它不像名字、表意文字那樣受家族、宗法、禮儀、同輩的限制,可以自由表達和標榜用戶的願望和興趣,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昵稱。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和深入調查,我們還是可以總結出* * * *的壹些特點:
壹、時代的印記,如:
唐宋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深遠,所以很多人取“居士”之名。李白的《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俗人”;蘇軾被封為“東坡居士”,範成大被封為“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在提倡道教的元代,以“道士”為名的文人特別多。像馮子珍《奇道》;喬治是壹個“道士”;任仁發外號‘明山道士’;烏鎮諾。《梅花道人》;趙孟頫《雪松道人》。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侵略屠殺,清政府腐敗無能,造成民族苦難和民族危機。反對侵略,愛國成了當時的主旋律,所以很多人都按照這個基調給自己編號。像譚嗣同的《北飛》;黃紹題為“黃帝子孫”;陳天華《思黃記》;秋瑾《熊靜》等等。
b、抒情色彩,如:
鄭思肖,宋朝人,宋亡後隱居蘇州,自號“索南”,以示不忘宋朝。詩人辛棄疾非常重視農業。做官的時候提倡耕田,獎勵耕田。晚年退居農村,“向老農學莊稼”,自號“嘉玄”。愛國詩人陸遊憂國憂民,憤懣低俗。他被權貴嘲笑為不守禮儀,所以自稱“放翁”,以表達對他們的鄙視。歐陽修晚年自號“六壹居士”,以壹部萬卷書、壹卷金石學、壹架琴、壹盤棋、壹壺酒、壹個老人本人為原型,表達了壹種典型的文人趣味。明代浪漫主義天才唐伯虎,自稱“柳如是”。“六茹”,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人生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只是失意文人負面情緒的表達;南宋詩人楊萬裏,因著名抗金名將張浚以“赤誠之心”勉勵,光宗皇帝親自賜其“誠齋”二字,故名“誠齋”。這種“誠”,既表現了他在學習上的“誠”,也包含了他對國家的“誠”。
c、寓意深刻
明末畫家朱耷,死時綽號“八大山人”。“八大”二字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是在苦惱和苦惱中,表達緬懷故國的悲憤。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自稱“朱彜道士”。明朝死後,他衣冠不整,住在土洞裏。清廷幾次邀請他進京參加博洪雪詞考試,但他都拒絕了,並堅決拒絕與滿清合作。“朱衣”表面上是紅色,實際上是明朝的象征,因為明朝皇帝姓朱,紅色就是明的意思,體現了對明朝的深厚感情。南宋詩人戴復古自稱“石屏山人”,也蘊含著壹種精神。從他的詩可以看出來。《感》詩說:“人將金塢,我以石為屏。”“石”硬如“金”;“石”雖不及“金”貴,但樸實、古拙、氣象高峰,是作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北宋詩人張勇,自稱“拐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拐子反公,絕壁不利。以拐子之名,談顯德。”可見“拐子”這個名字體現了他的性格、誌向和節操。
d、特定名詞的使用
古人常常用壹些特定的名詞來命名其他的名字。五柳先生(陶淵明)、麗芙先生(陸龜蒙)、東來先生(呂祖謙)、龍川先生(陳亮)、顧嵐先生(白樸)稱為“先生”;稱“公”的有施公(袁宏道)、梅公(盧季福)、任公(梁啟超)、鞏建(高旭);稱“子”者如“尤尤子”(魯)、“知非子”(司空圖)、“歸”(朝)、“魯非子”(黃景仁);稱“老人”者,有“少陵夜老”(杜甫)、“勞權”(蘇洵)、“顏倩老人”(蕭德造)、“黃驊老人”(王庭筠)、“西燕老人”(張芝涵)、“綏遠老人”(袁枚)、“迎賓遺風”(。呼翁者,如桑玄翁(陸羽)、醉翁(歐陽修)、伏翁(黃庭堅)、(陸遊)、李翁(李漁);稱“老”的有:鄭宅老(關漢卿)、清池老(魯菜)、老(何)、老(錢)等;稱之為“外史”的有:海月的外史(米菲),惠姬的外史(王冕),恨別人的外史(梁晨宇);被稱為“山人”的有:九華山人(杜荀鶴)、少室山人(胡應麟)、射陽山人(吳承恩);被稱為“散人”的,如“湖海散人”(羅貫中)、“古曲散人”(馮夢龍)、“杜青散人”(趙南星);稱“漁樵”的有:益東漁翁(康海)、歐當漁翁(燕)、湖北桃花漁()、雁蕩山樵(陳晨虎)、山樵(阮大鋮)、天目山樵。
(2)被他人認可。
這種“數”被稱為“謚號”、“綽號”或“混數”、“渾數”它很有表現力,不僅能增強人們對各類人物的記憶,而且是對人名、字、數的補充,往往是人物五官、性格特征的寫照或折射。《水滸傳》這個生動的綽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黑旋風jy、豹子頭林沖、綠獸楊誌、花和尚陸、雷雨火秦明、翼虎雷橫、絕望的石秀、浪裏白條張順等綽號生動準確地描述了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征。
許多“綽號”、“謚號”是在現實生活中互相開玩笑時產生的,所以往往含有諷刺、嘲笑的貶義。比如春秋時期,秦國的人把普莉希拉稱為“五蠍大夫”,因為他被貶到楚國後,秦穆公用五蠍(黑公羊)贖回了秦國,當上了大夫。在唐高宗,人們稱李義夫為“笑裏藏刀”,也被稱為“人貓”。因為當他是總理時,他表現得像壹個軟代理人;在宋代,人們戲稱王玨為“三令宰相”,因為他在擔任宰相的十年裏,除了接受命令、接受命令和傳達命令之外,什麽也不幹。
在農村,綽號更為流行,如“大毛驢”、“二缸缸”、“三黃菜”、“四鴿”、“八狗”、“紅棗”、“桃奴”。“大鴨梨”、“帶皮核桃”、“五大麻”、“幹糧”、“二胡杏”、“三社糙”、“神仙家”、“白禿”、“黃毛”、“鴨板”、“不靠譜”等綽號很常見。當然還有比這更俗氣的,這裏就不提了。
還有壹些昵稱不含貶義。比如宋代,人們稱宋祁為“紅杏出墻史”,因為他寫了壹首“紅杏滿枝頭春”的詩;唐代詩人文,才思敏捷,八韻皆成,人們稱他為“文八角”。偉大的詩人李白才華橫溢,寫下壹章時,人們都稱他為“李晨賢”。現代也是如此。詩人李記戲稱冰心為“佘太君”,反映了這位老祖母在文壇的崇高威望。這個外號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