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從小在學校學到的是“天之於地,雨之於風,南北之於東西;千變萬化,青出於紅,衰出於升”這幾對,以及“四書五經”之類的文學作品,如果從小學開始學古文,當然可以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導出來。
而且古人的知識構成和我們現代的知識是不壹樣的。我們相信古人可以學到現在的知識,但他們不壹定能像我們壹樣適應。這就像母語和外語壹樣。總的來說,母語永遠比外語強。可以說古代詩人是時代的產物。借鑒的話,還可以寫詩。但要做出壹首好詩,還是需要天賦和後天的努力。畢竟古代那麽多人,成為著名詩人的卻寥寥無幾。
東晉時有著名的“詩會”,在永和九年上思節舉行。地點是殷珊,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很多人都知道這次詩歌大會的名字叫“蘭亭會議”。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謝安等人出席了詩會。在會上,每個人都要寫詩。最後王羲之寫了《蘭亭集序》,也收錄在高中課文裏。
北宋還有壹個著名的“詩會”,叫“西園雅集”,在宋神宗元豐初年舉行。參加的有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等人,他們寫詩作詞,談經論道。宋代的西園相會,與東晉的蘭亭相會,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兩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