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直言不諱,盡情謳歌母愛:孩子如草,母愛如春日陽光。孩子萬壹報答不了母愛。
原詩:
《遊子》唐代:孟郊
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長途跋涉的兒子趕制衣服。
出發前,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破損。
誰敢說像弱者這樣孝順的孩子,能像春天的陽光壹樣回報母親的愛?
解釋: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給異地戀的兒子做衣服。
臨走前,他緊緊縫了壹針,怕兒子回來晚了,衣服被弄壞。
誰敢說壹個孩子柔弱如草的孝心就能報答春暉普澤這樣慈母的恩情?
註意事項:
1.遊子:古代稱之為遠遊而居的人。殷:詩體之名。
2.教授:我會的。
3.恐懼:擔心。歸來:回來,回家。
4、誰說的:壹個“難”。說:說。寸草:草。這裏有壹個對孩子的比喻。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也指兒童的心。
5.獎勵:獎勵。三春暉:春天明媚的陽光,指的是慈母的恩情。三春:過去,農歷的第壹個月被稱為孟春,二月被稱為仲春,三月被稱為季春,統稱為三春。惠:陽光。形容母愛是春天照耀在孩子身上的溫暖和煦的陽光。
關於作者:
孟郊(751—814)是唐代著名詩人。湖州(今浙江德清縣)武康,平昌(今山東德州臨猗縣)人。曾居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隱居嵩山。
創作背景:
《遊子頌》是在溧陽寫成的。孟郊早年漂泊,壹生清貧。直到五十歲,他才在溧陽得到壹個縣尉的卑微職位,結束了多年的漂泊生活,帶著母親生活。詩人事業受挫,經歷了世態炎涼。這時,他感受到了親情的可貴,於是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贊美母親的詩。
擴展數據:
這首詩描寫了壹位慈愛的母親縫制衣服的平凡場景,卻表現了詩人深刻的內心感受。深沈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孩子。然而,對於常年顛沛流離的流浪者孟嬌來說,最難忘的時刻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
用“線”和“衣服”兩個很普通的東西,把“慈愛的母親”和“流浪的兒子”緊緊聯系在壹起,寫出了母子相依的血肉之情。通過慈母為流浪者沖出衣服的動作和心理刻畫,加深了這種有血有肉的親情。母親縫了幾千針,因為怕兒子“耽誤”了,回不來。偉大的母愛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自然流露出來的。前四句畫的很簡單,沒有任何修飾,但是慈母的形象真的很感人。
作者暢所欲言,熱情謳歌母愛。孩子如草,母愛如春日陽光。萬壹孩子怎麽報答母愛?形象的對比和隱喻,寄托了兒子對慈母發自內心的愛。這是壹首母愛頌歌。詩人在仕途失意的境遇下,經歷了世態炎涼,對生活的悲涼,所以越來越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們感受到的平凡而偉大的人性之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強烈贊譽。
百度百科-唐代孟郊詩歌
百度百科-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