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習俗
印象:
三江不僅有醉人的自然景色,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熱情、好客、友好是侗人的待客之道。三江更享有“百節之鄉”的美譽,從年頭到年尾,民族節日不斷,各種民俗活動豐富多彩。蘆笙節、花炮節、大歌節、龍舟節、烏飯節、鬥牛節、新禾節等風情濃郁的民族民間節日貫串在三江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被稱作“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萬人矚目的劃龍舟、充滿神秘色彩的“擡官人”、賞心悅目的大歌賽、緊張刺激的鬥牛、別開生面的南瓜仗……多姿多彩的節慶民俗活動組成了壹條色彩斑斕的侗族文化長廊。
花炮傳說:
相傳清朝年間,當地的壹個侗族老漢在山上幹活,晴朗的天空突然“轟”壹聲響,隨後,壹個五色的小圈落到身邊,於是他便撿回家。這壹年,老漢所在的整個寨子吉祥平安、五谷豐登、人畜興旺。消息傳開,人們都將其視為吉祥之物。每到三月初三,當地人便照樣仿制壹個五色小圈,借用火藥的威力把小圈沖上天,形同從天上掉下來,於是人們紛紛去爭搶,希望搶來壹年的好運,慢慢地就形成了傳統的花炮節。
三月三富祿花炮節: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都會趕到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鄉參加花炮節,富祿鄉被譽為“中國侗族搶花炮之鄉”,這裏舉辦的花炮節規模最大,名聲最響,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124屆。每逢節期,數十支花炮隊集聚於此,四面八方的人群蜂擁而至,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旅遊團隊及國外遊客也慕名而來,爭睹侗族搶花炮的風采。就連企業、商家、小商小販也抓住這個極好的機會趕來做生意。河灘上,蓋起了連綿數裏的帳篷,臨時交易攤點壹個連著壹個。人們穿梭其中,選購生產物質、生活用品,摩肩擦背,煦煦嚷嚷,儼然成了壹個物質交流的大集市。
搶花炮:
花炮節上最著名的活動是被譽為“東方橄欖球”的搶花炮。花炮是用壹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置於炮頂端,然後點燃火藥推動炮身,把鐵環沖上高空,待花炮落地,各村寨花炮隊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俗傳誰搶得花炮,他和所在的寨子在這壹年就會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搶到花炮的人,在隊員的保護和相互配合下,迅速向得勝門跑去,把鐵圈交到裁判手中,才算贏。花炮分為頭炮、二炮、三炮,頭炮象征“吉祥如意”;二炮象征“風調雨順”;三炮象征“五谷豐登”。分別獎勵數量不等的豬、羊、魚、酒等。獲勝者擡著炮臺、獎品,高舉獎旗,四處巡遊。壹路蘆笙響亮,鞭炮轟鳴,熱鬧非凡。
送親:
初三送新娘回門,是當地侗族婚禮最隆重的儀式之壹。壹大早,娘家就派幾個姑娘來接嫁衣,先選出壹兩件衣服壓在新郎的衣箱底,留作紀念,其余送來的嫁衣全部要接回娘家。新郎家要準備紅豬壹頭及酸魚、酸肉、糍粑、米酒等禮物,組織幾十人的送親隊伍送新娘回門。良辰壹到,鞭炮齊鳴,送親隊伍出發了。接嫁衣的姑娘走在最前面,新娘在隊伍中間,前後有伴娘陪伴。新娘和伴娘穿戴壹樣,新娘手拿壹件侗帕或者布袋以示區別。壹路上,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圍觀的人群熙熙攘攘,成了侗鄉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講款:
“款”在侗語中的含義即法律條文,指的是侗族的民族法典。由於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過講款,把法律條款用詩歌的形式在口頭上保存下來,這樣就把法律帶進了文學領域。侗族是壹個精於詩歌藝術的民族,枯燥無味的法律條文壹到侗族人民口中,竟變成了形象生動、優美動聽的文學作品。古時,“款”是侗族對外禦敵,對內保持團結、維持社會安定和道德風尚的神聖法典。今天,講款則成為侗族宣傳法制、村規民約的極好形式。
鬥牛:
侗家喜歡鬥牛,有許多村寨都飼養著鬥牛(以水牛為主,也有用黃牛相鬥的)。過去鬥牛專由“牛宮”關養,由宗族中的各家各戶輪流關管或專人關管,此鬥牛即屬此宗族所有,象征著宗族的力量去“參戰”。現在,宗族鬥牛已變為壹家壹戶的鬥牛。因此,鬥牛的數量也就比過去多了。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平流、八協壹帶,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至十六日為鬥牛節,將近百頭牛參加爭鬥,壹對鬥罷又換壹對,整整兩天賽事不停。牛若取勝,眾人為它披掛紅榜,燃放鞭炮,以表示慶賀,主人也跟著名聲遠播。敗者,常有人給其主人敬送鐮刀、草鞋,意為鼓勵其主人以後多割嫩草餵牛,儲蓄力氣,來年奪魁。
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團結友愛和極富凝聚力的象征,也稱合攏飯。村寨互訪或有特別尊貴的客人來訪時,全村各戶各自提來酒菜,大家或開壇取酸魚酸肉,或殺雞殺鴨,或炒豬、羊、牛肉;酒有甜酒、泡酒、燒酒;飯有粘米飯、糯米飯、糍粑、小米粑。總之,各家各辦,五花八門,酸甜苦辣,樣樣俱全。百家宴壹開始,先由家長、族長、寨老端上酒杯,簡單講幾句懷念和感謝的歡迎詞,宴會就開始了。喝酒壹般都要喝“交杯酒”和“轉轉酒”表示親熱。“轉轉酒”,也稱團圓酒,即每人各喝鄰座酒杯中的酒,全席同時舉杯***飲,氣勢親切、熱情,充滿人間樂趣。吃菜要吃“轉轉菜”,每家菜碗都轉過去,人人都能吃到。如今,“百家宴”已成為三江民族風情旅遊的主要特色內容之壹。
踩新橋:
風雨橋竣工時,要舉行盛大的踩橋慶典儀式。在橋上鋪上壹匹紅布,由壹德高望重的老者“仙人”率領村上的眾位老人先走過橋。“仙人”每走壹步,放壹個銀圓,並講壹句彩話。其他眾位老人附合著重復“仙人”講的彩話。老人踩在象征彩虹(天上飛龍)的紅布之上,象征騰雲駕霧。當他們走下橋來,便壹齊高呼:“我們騎著飛龍,把天上仙人請到村上來啰!”這時,鐵炮聲、鞭炮聲、蘆笙聲、吹呼聲,在橋的四周中響起。於是,本村的男女老少,外村和遠地趕來參加慶賀的人,排成長長的隊伍,壹起來踩橋。據說,踩新橋老年人可以延年益壽;青少年可以長身體長智慧,沒有生育的婦女,則可以懷上龍鳳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