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名稱最早見於《詩經》,其中有“取壹比喻不遠,為壹天不奇”的詩句。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開始研究隱喻。到了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對隱喻有了全面而精辟的論述。
明清時期,出現了明代徐元泰的《林玉》和清代盧佩芬的《邊宇》,使隱喻研究進壹步發展。
擴展數據:
隱喻的內容有三個要素:
壹個是思想的對象,也就是原意;
第二種是另壹種東西,具象的;
第三是兩者的相似性。
從字面上看,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本體(比喻的事物或情景)、隱喻(表達比喻關系的詞語)、比喻(比喻的事物或情景)。有的詞典把它的構成補充和解釋為四個成分,即:本體、隱喻、比喻、比喻。它主要由三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