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詞,詩歌的壹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於隋,定型於中晚唐,盛於宋。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並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於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詞最早起源於民間,後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壹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
3、詞有詞牌,即曲調。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沁園春 ”就是個詞牌名。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4、壹定的詞牌反映著壹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壹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象五、七言詩壹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可以疊字。
由於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