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詞,作為詩的壹種體裁,屬於詩的壹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
詞,原是配樂歌唱的壹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
按照字數的多少,詞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大調亦稱長調(91字以上)。
詞壹般分上下兩闋,也稱之為“片”。
律詩,通常每首8句。超過8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
就每篇8句的律詩而言,每2句成壹聯,***四聯。習慣上稱第壹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其中,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
排律除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
在押韻上,律詩要求全首通押壹韻,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把8句的律詩壹截兩開),四句壹首,短小精悍。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律絕跟律詩壹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以五言絕句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