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細節?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細節?

簡介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盧舍那佛

另外三個石窟分別是山西雲岡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和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0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示了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中國最大、最好的造型藝術。這些藝術作品詳細描述了佛教中的宗教主題,代表了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2006年6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景區”。2007年4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2009年,龍門石窟作為中國現存石窟數量最多的石窟被列入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創造了中國現存石窟數量之最。

龍門產地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城南13km處,香山與龍門山遙遙相對,伊河穿流而過,遠看似壹座天然大門,故古稱“伊闕”。隋朝的,楊迪皇帝,有壹次爬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地看見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侍從說,這不是真龍帝的門戶嗎?為什麽古人不在這裏建都?壹個大臣諂媚地回答,古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在等陛下。楊迪聽後非常高興,於是他在洛陽建立了隋朝的東都,宮殿的正門正對著伊闕。此後,壹闕被人們習慣稱為龍門。

過去病史

龍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還有溫泉。自古以來,龍門山的顏色就被列為洛陽八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川勝,龍門第壹。”龍門石窟開鑿在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間。大約始於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到洛陽的時候。當時的孝文帝深感都城偏北,不利於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於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開始修建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北宋四百年,其中北魏、唐朝大規模修建時間超過140年。所以龍門所有洞穴中,北魏占30%左右,唐朝占60%,其他朝代只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共有洞穴2345個,佛塔70多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碑刻數量最多的地方,被譽為古代碑林。* *碑刻2860余處,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楚壹闕佛龕分別為魏碑和蓮花洞。

唐凱堪稱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傑作,龍門山共有11000多尊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每尊只有2厘米長,稱為微雕。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許願和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室意誌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雕像反映了非常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失去了這裏雲岡石窟造像粗獷、雄偉、渾厚的特點,但生活氣息逐漸濃厚,趨於活潑、細膩、溫柔。這些北魏造像面部細長,肩細胸直,衣紋用直刀雕成,剛健古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像雕塑也追求秀骨清象的藝術風格。唐代人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佛像的臉是圓的,肩是寬的,胸是鼓的,服裝花紋的雕刻是用圓刀做的,自然流暢。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吸收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剛健生動、古樸自然的寫實風格,達到了佛像雕刻藝術的頂峰,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著名書法巨著《龍門二十》是後世北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石刻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最佳書法。這些銘文不僅記錄了許願人雕像的動機和目的,也為石窟的考古分期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在全社會大力提倡用魏碑書寫,盛贊魏碑筆法跳躍、結構自然、血肉豐潤等十美。今天,魏碑被廣泛用作標語和裝飾文字。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風尚。石窟是壹座大型石雕藝術博物館,因為它保存了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