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岡:從歷史到明天
從地圖上看福岡,它只是壹個遠離東京,位於日本西南端的沿海城市。當我們走近時,壹種神秘而親切的氣氛撲面而來。
在福岡的第壹天,日本朋友帶我們去參觀了福岡博物館。福岡,古稱博多大津,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通向亞洲大陸的重要窗口。大量資料豐富的藏品生動地講述了福岡作為日本國際交流據點的悠久歷史。與中國大陸交流的歷史成為最珍貴、最耀眼的壹頁:最早的日本水稻種植技術最早於公元前4世紀從中國傳入福岡;公元57年中國光武帝在福岡送給日本國王的壹枚金印,在附近的何誌島出土後,立即被視為國寶(1989)。壹艘艘精美的遣唐使模型船高掛風帆,記錄了公元6世紀末至9世紀末,日本遣唐使、學僧來華10多次,引進先進制度和技術的難忘歷史。平安時代晚期至鐮倉時代遺留下來的陶瓷器皿,勾起了中國宋元時期大批商人在博多居住的輝煌往事,博多成為中國進口商品的集散地...
佐賀縣之行再次讓我們領略到了中日友好的美好。
165438+10月23日,蒙蒙細雨。壹大早,我們從福岡驅車前往鄰近的佐賀縣,參觀著名的吉德遺址公園。今天是周日,也是日本的“勤勞感謝日”,但是吉野家的工作人員已經等了很久了。這是壹處國家壹級保護文物,占地54公頃,包含了日本從2萬年前到16世紀不同時期的歷史遺跡。自1988年出土以來,已接待國內外遊客1250萬人次。主持人鄭重推薦的重要考古發現是彌生時期的環豪部落遺址,這個時期是中國秦朝到三國時期。在這些最早的日本社會結構中,隨處可見來自中國的烙印。漫步吉野家,環形壕溝結構的部落,低矮的半地窖式住宅,獨特的陶制棺槨墓葬,都酷似中國Xi安的半坡遺址。在3000多個陶罐和棺材中,400個有骨頭,根據考古發現,其中許多屬於三國時期漂洋過海來到這裏定居的中國人。更讓日本朋友津津樂道的是,日本歷史上神秘的卑微皇後很可能就住在吉德地區。彌生日本沒有文字記載,被當地人引為重要史料的史書記載出自中國《三國誌·日本人傳》!
750多年前來自中國的博多織錦被指定為日本民族傳統工藝品,至今仍是福岡人送給客人的最佳禮物。受明清時期從中國傳入的青花瓷藝術影響,佐賀縣有田燒成為日本制瓷工藝的源頭,有田町與中國瓷都景德鎮也在幾年前結為友好城市,技術交流不斷加強...
在日本西部短短幾天的逗留中,壹系列沒完沒了、歷久彌新的中日友好交流的故事讓我們陶醉、沈思。當我們走進西日本新聞社,參觀九州最大的報業集團時,引起了很多感觸。
西日本新聞社位於福岡市最繁華的金申地區。作為九州最有影響力的報紙,西日本新聞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0多年前。目前32版日報日發行量達41萬,讀者250萬。此外,還出版晚報和體育報。由於九州、福岡與中國特殊的交流歷史,西日本新聞社特別關註來自中國的消息,多年來致力於中日友好的傳播。他對我們的來訪也非常熱情。清水社長和玉川編輯部主任出席了專門為我們設計的座談會,清水書記和由紀夫書記全程陪同。更讓中國同行感興趣的是西日本新聞社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的咄咄逼人的態度。為了提高辦報速度,《西日新聞》在國內各大報紙中率先采用了News聯動的新技術,使采編壹體化,大大增強了競爭力。1997年2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現任編輯部經濟部長的安川當時是西日本新聞社的駐京記者。20日淩晨收到新華社播發的新聞後,他迅速返回指揮部。此時日本時間3點46分,截止時間已過。由於編輯制作技術先進,西日本新聞社很快在準備好的版面中插入了三個完整版的相關報道,於4: 10付印,成為日本第壹家準確報道這壹新聞的報紙,從而獲得了當年的日本新聞協會獎。
為地區發展做貢獻是西日本新聞的壹貫使命。早在100多年前,西日本新聞社就提出建立九州國立博物館,希望這份珍貴的記憶從過去延續到明天,長久保存,永遠鮮活。百年升官,不改初衷。
在我們即將告別福岡的時候,我們欣喜地得知,日本政府終於做出了2001開始建設九州國立博物館的決定,籌備委員會已經正式成立...世紀之交,我們的夙願實現了,所有體驗過西日本風雅的中國人都衷心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