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沿襲期 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恒朝七八十年的時間裏,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
2:復古期 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9~1048)等青年文學家,在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同時,連帶反對楊億、劉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內容的近休唱和詩風,上承宋初王禹偁關心現實的精神,主張大量創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
3:革新期 11世紀後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作形成第壹個高峰期。
這壹時期的重要詩人還有黃庭堅(1045~1105)、陳師道(1053~1101)等,並出蘇軾門下,但詩風與蘇氏不同。
4:凝定期 黃庭堅作詩,有所謂“點鐵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為新”,尚不失宋詩革新期的首創精神。後來起而效法者,以此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際影響十分巨大的江西詩派,宋詩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聲韻格律方面顛來倒去的形式主義道路。直到南渡之際,陳與義(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詩人對杜詩聲律的偏愛轉向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和蒼涼沈郁的風格,
:5: 中興期 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湧現,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並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範,是這壹時期的主要貢獻。以陸遊為代表的中興詩人,紛紛從江西詩派的束縛下解脫出來,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6:飄零期 南宋後期,再也沒有出現比較重要的詩人。
關於宋詩的特點,壹般認為最主要的是議論化、散文化。“以文為詩”,唐代個別詩人如韓愈等已開其端,但奉為圭臬,因之蔚為壹代詩風者則自歐陽修、梅堯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而達到極致。由“以文為詩”到“以議論為詩”,宋詩之所以在強大的唐詩影響之下獨樹壹幟,形成自己的這壹風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
與宋詩議論化相關的還有另壹個特點:理趣。所謂理趣,指寄寓在詩歌形象中的人生哲理。宋詩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學,而是佛門的禪機。
此外,兩宋詩壇還有兩個前所未有的特點,壹是詩歌派別的出現和形成風氣,壹是“詩話”作為壹種詩歌批評方式的產生和流行。。
妳需要的我已經為妳做了重點的標記,請妳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