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說教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古代詩歌更是中國璀璨文化中的瑰寶之壹,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歷盡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奪目。《古代詩歌四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壹篇講讀課文。這套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三大板塊來建立整體框架,第三單元屬於人與自然的這壹板塊,要求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對自然的審美體驗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這意義上說,本單元在本冊課本乃至整套課本中都具有獨特的作用。
詩歌具有長於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四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於壹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乘馬,賞花觀鳥,詠春吟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壹幅幅圖景。學習詩歌,壹是要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遊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這樣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1、積累優美的詩句。
2、在誦讀中熟悉作品,了解詞中所敘寫的內容;聯系作者的處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提高朗讀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達技巧,比較不同作品的不同風格。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吟詠,把握詩歌內容,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詩歌作品的風格異同,了解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二、說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詩教學大都沿用“朗讀——講解——翻譯——背誦”這樣比較固定的模式,因而對古詩詞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讀過而缺乏情感***鳴、能背但不懂鑒賞的層面上。還有的教師又容易過多分析解釋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體價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詩歌閱讀走進死胡同。新課改強調“註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語文教學要註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尤其要註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開發創造潛能”。
新的'課程標準主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我認為落實到古詩教學中,就是要使學生喜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和文學作品,對古詩要願意讀、會讀、能讀懂;在新的學習方式下通過學習詩歌鍛煉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初步的審美能力。至於本課詩歌,字詞知識不多,詩句表層意思易懂,但這些詩句生動凝練,寓情於景,值得品味和比較探究。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把握作品情感基調,體會作者情感,品味寓情於景的詩句韻味。師生在合作中了解寫作技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我在課堂上盡量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每個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情感基礎,通過學生的自讀體驗、合作交流、比較遷移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壹)導入
板書下列兩組詞語: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
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壹組,運用聯想和想象,把這些詞語組合之後描繪成壹幅畫面,或者講述壹個故事。
這個環節旨在調動學生的詩性思維,激發興趣,使學生比較容易進入讀詩、學詩的思維狀態。
(二)初讀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讀《觀滄海》《天凈沙·秋思》,要求在初讀過程中通過合作讀準字音,基本讀通語意。
在初讀中註意引導學生運用以往積累的學習方法。
學習古詩文不是讓學生成為背誦、翻譯和默寫的工具,學習者本身應該有壹定的方法,所以先確立了“讀準”“讀通”兩個標準。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作品的內容。
(三)賞讀
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默讀、朗讀、吟讀,學生逐步探究這兩首作品都是以描寫秋季的景物為主,其流露的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小組通過了解作品內容、作者處境等,逐漸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懷,感知作品風格的差異。嘗試描述兩首作品中不同的主人公形象,進而帶著感情分別進行吟誦或朗誦這兩首詩歌。
(四)品讀
通過與導入環節中學生的發言進行類比,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讓學生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同樣是描寫秋季的景物,在不同人的思維中,所展露的情感為何能有如此大的差別?進而總結前人的寫作手法,完成課堂教學的難點突破。
(五)運用
課程標準提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學生作為學習主體,運用學習經驗,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重要方法。
通過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學生進行朗讀、交流、探究,學習《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感知、比較《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進壹步鑒賞和學習這兩首描寫春天到來的作品中巧妙的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六)交流
選取自己喜歡的壹首詩或者本課中自己最喜歡的幾句詩進行朗誦展示,要求在朗誦中展現自己所理解的作品情感。
(七)作業
1、熟練背誦這四首詩歌。
2、把這節課開始時同學們選的壹組詞語,進行擴展描寫,要求能夠寓情於景。
A、秋風、大海、波濤、石山、島嶼、草木、太陽、月亮、星辰
B、秋風、夕陽、流水、烏鴉、老樹、枯藤、道路、房屋、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