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在陜西省南部的商縣南部。“上善晨行”之名,主要是因為對聯:茅店月雞鳴,板橋霜人行。文聽雲把幾個名詞排列在壹起,拋棄了所有的語法關系,跨越了六件事,用上了所有的名詞,列出了視覺和聽覺的意象,創造了壹個冰冷、堅硬的晨圖,於是在沈默中徘徊的思想就生動了。後人常用此來形容遊子的景象和心境。
文聽雲,詳看天地,為什麽壹揮手就感慨萬千?在我看來,名詞組合,不加動詞,是壹種營造意境的方式,雖然簡潔。也許,清代詩人、畫家鄭燮最懂這壹點。他原名李安,後來改名為板橋。他的很多字畫印章在二十年前就被封為板橋道長、板橋老,因為他最欣賞“板橋霜”。
沒有動詞,就有了奇妙的運動,可謂無中生有,在寂靜中尋找運動。這是壹種藝術辯證法。宋代韋莊《早發》詩曰:“雞出不鳴,過路馬嘶頻。”這與文的詩所創造的景物和意境大致相同。詩中使用了“唱”和“噓”兩個動詞,但它們遠不如文的詩深刻。相傳宋代著名詩人歐陽修非常欣賞“茅店雞鳴月,板橋霜被人嫌棄”的對聯。他曾寫過“茅店鳥聲如雨,板橋春色野”,卻未能超越石聞的高度。文寫的壹個“霜”字,比歐陽修寫的壹個“春”字更深刻。文聽雲除了“文八角”之外,也被稱為“文鐘馗”。這個成年的鐘馗因為其醜陋的外表和率真的性情,命不好,能寫出這麽美的詩,是坎坷的經歷和真實的性情碰撞的結果。宰相歐陽修玩了壹會文字遊戲。他怎麽能與之相比呢?
反復讀文的《茅店月雞魂,人隨板橋霜行》,雞叫可聞,雞啼可見,板橋霜印於心,甚至能把冬日清晨的寒氣吸進肺裏。把壹個選定的名詞和另壹個組合起來就是渲染,就像寫秦淮河可以渲染成“槳聲光影”。南朝梁代文學家丘遲寫的《與陳波書》,“春末三月,江南草長,花生樹雜,鶯飛亂飛”,能讓人異常感動,是因為名詞風景裏藏著濃郁的鄉愁;宋代詩人柳永,“三秋桂子,十裏荷花”是壹個直白的名詞,卻是壹曲色與景、香與光的齊飛之舞。此外,柳永名句“楊柳岸,馮曉殘月”也是壹個名詞小品,其動人之處在於“不動”生出“優動之美”。為什麽馬致遠的《秋思》壹詩在元代獨具魅力?老藤是幽幽啼,小橋是流水人家,老路是西風瘦馬...九個名詞用在壹起,畫出壹幅蒼涼震撼人心的畫面,成為壹句膾炙人口的俗語。
早晨馬車的鈴鐺叮當作響,
出門在外的人,對自己的家鄉感到心酸。
公雞歌唱茅草屋月滿,
板橋上留下踩霜人的腳印。
槲寄生的葉子落滿了群山和道路,
月光下,苦橙花倒映著後墻。
想念我的家鄉,昨晚我夢見了淩渡,
春天,鴨子和鵝充滿了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