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自晉代以來的又壹個高峰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真、行、草、篆、隸各書體中都湧現了壹批影響深遠的名家,其中真書(楷書)與草書影響尤大。在初唐時期,真書已有了明顯的突破,表面上看仍然繼承晉朝王羲之的衣缽,實質上已超出了王氏藩籬,自成壹代新風。其特點是:結字略長,筆法遒勁,已無王派書法的恬淡蕭散,卻於精求法度中顯現出了勁健的風格。
初唐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代表了這壹時尚。在行、草書方面,尚守晉代王派之法度,以王羲之為宗師,新意不多。初唐書家除了以上四家外,還有鐘紹京、陸柬之、王知敬以及唐太宗等人。
太宗喜好書法是很出名的,為了培養書法人才,在中央國子監下轄的六學中就包括有書學。此外,弘文館也設置有書學,《唐六典》卷8<弘文館》載:?貞觀元年,敦見任京官文武職事五品已上子,有性愛學書及有書性者,聽於館內學書,其法書內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館,敕虞世南、歐陽詢教示楷法。?唐朝的這種教育體制對大量培養書法人才、促進書法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唐代初年就在科舉考試的科目中設置了明書科,專門錄取在書法方面有造詣的人才,也就是說只要在書法方面有所成就,也可以通過科舉而獲得做官的資格,這對鼓勵人們學習書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朝規定吏部每年主辦壹次官員銓選,參加銓選的人要進行身、言、書、判的考試,通過考試後才能授予官職。其中?書?就是指書法考試,可見唐政府對官員的書法要求之嚴。這壹切都與太宗重視與愛好書法有著密切的關系。
唐太宗李世民在武德時期雖然也愛好書法,但由於忙於平定割據的戰爭,戎馬住惚,尚無暇顧及這種愛好,即皇帝位後,遂采取各種措施促進書法的發展。學習書法的第壹步就是臨摹前代書法家的字跡,臨摹得法與否是學書成功的關鍵。太宗對這壹點有獨到的見解,他說:?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然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這種見解深得學習書法的要領。
太宗還認為初學書法時要做到心神正、誌氣和,?心神不正,字則歌斜;誌氣不和,字則顛仆?(《全唐文》卷10)。他還根據自己長期學習書法的體會,總結出了壹套筆法要訣,對字的點、劃、擎、豎、戈、環、波等筆畫的寫法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和體會。太宗認為任何技藝都沒有學不精的道理,關鍵在於能否做到專心致誌,只要用心苦練就可以取得成就。
他認為學習書法壹味苦練還不行,還必須多動腦筋思考,不斷地總結經驗。他還認為?學書之難,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全唐文》卷10。就是說學習前人書法重在神似,形似是次要的,只要做到形神兼備,便可達到古代名家的水平。
太宗最為推崇的前代書法家便是晉人王羲之,他壹生搜集了許多王羲之的墨跡,據(唐會要》卷35《書法》載,說他***得鐘、王真跡?壹千五百壹十卷?。《宣和書譜》卷1說他:?雅好王羲之字,心慕手追,出內銓金帛,購人間遺墨,得真、行、草二千二百余紙來上。萬機之余,不廢模仿。?
太宗為了得到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蘭亭序》,還留下了壹段有趣的佳話。據宋人施宿所撰的(會稽誌》卷16載:(蘭亭序)自南朝梁末動亂以來從宮廷流入民間,陳朝天嘉(560-566)年間為僧人智永所獲,後將它獻給了陳宣帝。隋朝滅亡陳朝後,(蘭亭序》便為時任滅陳統帥的晉王楊廣所得。楊廣對它並不珍惜,僧果向他借去拓摹,楊廣當了皇帝以後竟把此事忘記了,沒有向僧果索討。
僧果死後,其弟子僧辨才便得到了(蘭亭序》。李世民當秦王時曾經得到過《蘭亭序》的拓本,十分驚喜,便命人四處求購真跡,卻沒有得到。後來得知辨才手中有《蘭亭序》真跡,便派歐陽詢前往求之,獲得後獻給李世民,時在武德中。
另據《法書要錄》載:《蘭亭序》為僧智永所獲,智永死後,為其弟子僧辨才所得。貞觀中,太宗在聽政之暇銳意學習書法,雖然獲得了不少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唯有《蘭亭序》真跡壹直無法獲得。當聽說此物在辨才手中後,遂下詔將其召入京師,在內道場供養,並追問《蘭亭序》的下落。
辨才稱在其師生前確曾見過此物,但自其師死後,屢經戰亂,已經失落不知所在了。太宗無法,只好將其放歸越州(今浙江紹興)。以後又召入京師追查此物,前後三次,竟不能使其獻出此物。於是宰相房玄齡向太宗推薦監察禦史蕭翼,乃梁元帝曾孫,多智謀,有才藝,可命其前往越州設法獲取《蘭亭序》。蕭翼化裝成商賈潛往越州。
蕭翼又偽裝成潦倒書生,日暮入辨才所居寺廟,拜佛觀壁畫,從而得以接近辨才。由於其博學多才,與辨才頗能談得來,兩人弈棋賦詩,談論文史書畫,相見甚歡,壹連住了十余日。壹天,蕭翼拿出了梁元帝自書的《職貢圖》給辨才賞玩,又談論起了書法。蕭翼說自己也喜歡二王書法,並隨身帶有數帖。辨才看了後說:?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貧道有壹真跡,頗是殊常。?蕭翼問:?何帖?答日:?《蘭亭》。?蕭翼笑日:?數經亂離,真跡豈在,必是響榻偽作耳。?辨才詳細告知此物的來歷,並邀請他明日前來觀看。
次日,蕭翼見到了《蘭亭序》真跡,故意說它是拓本,兩人反復辯論不休。後來蕭翼乘辨才離寺之機取走了《蘭亭序》,並通過當地都督齊善行喚來辨才,告知他奉敕命前來索取《蘭亭序》。辨才聞言,當場昏倒,?良久始蘇?。
蕭翼回到京師長安,獻上了《蘭亭序》,太宗大喜,給他升官賞賜。太宗雖然怒辨才秘吝,因其年邁,不忍加刑。?數月後,仍賜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救越州支給。辨才不敢將入己用,乃造三層寶塔,塔甚精麗。?後來太宗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分賜太子及諸王、近臣。太宗病危臨終前命令將《蘭亭序》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關於此事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壹種是說宰相褚遂良奏請將其葬入昭陵,另壹種記載說太宗命高宗李治在其死後葬入昭陵。
關於蕭翼智取《蘭亭序》的故事,流傳頗廣,南唐大畫家顧德謙還以此事為題材創作了壹幅《蕭翼取蘭亭圖》。宋人桑世昌是大詩人陸遊的外甥,曾撰有《蘭亭考》壹書,***十二卷,也提到過這個故事。關於唐太宗與《蘭亭序》的故事盡管許多典籍都有記載,但大體上都不出以上這兩種說法,只是在壹些小的細節上或時間上略有出入而已。
太宗學習書法主要還是師從虞世南。虞世南曾師從僧智永,而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曾在山陰永欣寺為僧,人稱?永禪師?。他擅長楷書與草書,繼承了王氏家法,虞世南跟從其學習書法,?頗得其體?。實際上智永的書法成就不如虞世南,關於這壹點唐人已有評論。由於其是王氏後裔,太宗又酷愛王羲之書法,因此名氣甚大,求書者踏破了?鐵門限?。
太宗跟隨虞世南學書,虞世南死後,由於褚遂良深得王氏書法真諦,故又成為太宗的侍書,經常侍候太宗壹同研究書法。太宗在練習書法時對?戈?字偏旁經常寫不好。有壹次,太宗寫?戩?字,只寫了壹半,留下了?戈?字偏旁未寫,命虞世南補全此字,然後令褚遂良評論。褚遂良說:?今窺聖上作,惟?戩?字戈法逼真。?(陳思《書小史》卷1)太宗對其眼光非常欽佩,從此更加勤奮練習。
由幹太宗勤學苦練,加之方法得當,又有名家指點,因此書法水平提高很快。房玄齡說太宗筆力超過了前代的名家張芝等,這話有些誇大,但太宗的書法水平較高卻是不爭之事實。《唐朝敘書錄》壹書說太宗的?筆力遒勁,為壹時之絕?。《唐會要》卷35《書法》說:其?筆勢驚絕?。可見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正因為如此,太宗也時常以自己的作品贈人。如貞觀十八年(644)五月,他用飛白書寫了?鸞鳳、蟠龍?等字於扇面之上,賜給長孫無忌、楊師道二人。
飛白是枯墨用筆的壹種書體,筆畫中微微透白,故名?飛白?。此外,太宗還用飛白書寫了?鳳鶯沖霄,必假羽翼,股肪之寄,要在忠力?賜給了馬周。他給戴至德寫了?泛洪源,侯舟揖?;給郝處俊寫了?飛九霄,假六翩?;給李敬玄寫了?資啟沃,罄丹誠?;對臣下或寄予重望,或予以勉勵。太宗的行書也寫得很好,代表作有《溫泉銘》、《晉祠銘》,並流傳至今。
唐太宗晚年書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唐代書法史上也占有壹席之地,他的書法作品成為當時人們追求的對象。如貞觀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太宗在玄武門設宴,召請在朝三品以上官員參加。太宗壹時高興,操筆作飛白之書,當時群臣乘著酒興,紛紛從太宗手中搶奪,劉洎竟然登上禦床,搶先奪得。那些沒有搶到的大臣紛紛指責劉洎擅登禦床,罪當死,請求太宗將其交給法司懲處。太宗笑了,本是君臣同樂,太宗當然不願因人壹時的失誤去掃眾人之興。
唐太宗還非常喜歡撰寫詩文,僅《全唐文》就收錄了他的文章七卷,《全唐詩》收其詩作六十九首(這些詩全為太宗的作品,但《全唐文》所收的文章卻不壹定都是他的作品)。這些文章大體可分為賦、詔敕、冊文、書、序、祭文、令、政論、書論等類型,其中詔敕、冊文、書、祭文等大都不是出自太宗的手筆,而是有關官員以太宗的名義撰寫的,其他類型如賦、政論、序、銘等應為太宗所撰。太宗的這些文章全為駢體文,語多用典,講究對仗、押韻,辭藻華麗,還未擺脫六朝綺麗文風的影響,這也是唐朝初年文壇普遍存在的問題,並非太宗壹人如此,當然這些都是無可稱道的。
然而太宗畢竟是壹代英主,有些文章的內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尤其是政論文章,議論精辟,言之有物,多為他長期執政的政治經驗的總結。其中《金鏡》壹文對歷史上的治亂成敗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從而總結出了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也不乏名言警句。《帝範前序》、《後序》、《政本論》、《諭侍臣絕讒構論》等篇都是不可多得的政論文章,所論及的內容都是當時存在的比較重要的問題。
宋人評論太宗的文風時認為他功業雄卓,然而所撰文章纖靡淫麗,?嫣然婦人小兒嘻笑之聲?,與其偉大的功業大不相稱。其實這是時代局限性的表現,當時的整個文風均是如此,太宗個人也是難以突破的。
唐太宗《小山賦》
然而客觀地看,太宗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其所撰的《小山賦》、《小池賦》等篇論氣勢雖不雄渾,與其叱咤風雲的統帥風度很不相稱,然其中也不乏刻畫細致、辭藻典雅的段落。如《小山賦》中的?松新翠薄,桂小丹輕?才有力以勝蝶,本無心而引鶯。半葉舒而巖暗,壹花散而峰明?,《小池賦》中的?牽狹鏡兮數尋,泛芥舟而已沈。減微涓而頓淺,足壹滴而還深?,這些句子都得到了後人高度評價,所謂?渲染小字,工妙乃爾,可見才大者而心必細?雲雲(《全唐文紀事》卷4)
太宗的詩歌與文章壹樣,仍擺脫不了南朝風氣的影響,其詩歌循規蹈矩,逐句相對,與普通文士無異,缺乏創業英主的豪邁氣概。從《全唐詩》所收太宗詩歌來看,大體上為詠物、寫景、述懷、巡幸、君臣唱和、宮廷生活等內容。這些作品的體裁從總體上看均為五言詩,矯揉造作,宮廷氣息較濃,缺乏社會生活氣息,這和他的帝王地位及生活環境有關,所以不可能創作出貼近社會生活的詩篇。從藝術形式看,風格單壹,形式拘謹,缺乏感人的藝術魅力。但是仔細分析,太宗的詩作也並非壹無是處。
首先,詩作內容政治性較強,不少詩句都體現了太宗治國惠民、明慎刑賞、察善納諫、節用惜費、發展生產的壹貫思想。如他(詠雨》詩中的?和風吹綠野,梅雨灑芳田?,?花沾色更鮮,對此欣登歲?等句,從綿綿春雨聯想到農業生產,把壹個帝王期盼豐年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登三臺言誌》詩:?未央初壯漢,阿房昔侈秦。在危猶騁麗,居奢遂役人。豈如家四海,日宇罄朝倫。?指出了暴秦摧殘人民,營作不息,致使天下鼎沸、社稷傾頹的歷史教訓,同時此詩也貫穿了他的輕搖薄賦、與民休息的治國思想。
太宗詩作的另壹特點就是某些詩篇抒發了他指揮千軍萬馬,掃平割據,統壹全國的不凡氣概,這些詩大都寫得氣勢雄偉,有較強的感染力。如《經破薛舉戰地》詩中?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沈,陣卷橫雲裂?等句,壹掃往日辭藻纖麗、缺乏氣勢的缺點,無論是措辭還是氣魄都有了較大的變化。
他的《飲馬長城窟行》壹詩,氣勢雄壯,視野寬闊,悲涼慷慨,為太宗詩作中難得的佳作。其中?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裏雪?與?等句寫得最好,沒有邊塞戰爭經歷的人是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詩句的。
總之,唐太宗的詩文雖然不少,其中也有壹些較好的作品,但總的來看,水平不是很高,尤其是缺乏宏大的氣魄,與他的政治、軍事成就不可同日而語。當然,要求壹位皇帝創作出藝術水平上乘的作品,不免有些苛求。然而像太宗這樣功業卓著的英主,又是馳騁疆場的偉大統帥,所謂文如其人,總得表現出壹些不凡的氣概吧。
像漢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的雄偉氣概,在唐太宗的作品中是找不出來的。不過唐太宗也有自知之明,貞觀十壹年(637)著作佐郎鄧世隆上表請求編太宗文集,被他以?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貞觀政要》卷7)為由,拒絕組織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