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家廟中,娘娘殿內那儀態端莊、神情淑靜的關娘娘塑像,關平、關興夫婦殿中儒雅純樸的關平、關興夫婦塑像,將關公文化中所蘊含著的家庭倫理道德內容,作了進壹步的拓展與完善,即賢妻良母式的道德呼喚,以及子承父誌式的倫理規範。
至於圍繞著關公家廟中那些虎柏、鳳柏、五世同堂桑樹等神奇植物,所流傳著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則更為關公的生平和身世增加了傳奇的內容和神話般的色彩,使關公的故事和關公文化,在壹般的民眾之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同時,也為關公廟宇帶來了更為興盛的香火,贏得了更加眾多的敬仰和崇拜。前人詠關公家廟有詩雲:舊宅千余載,看侯去不歸。英雄輕書錦,田舍薄征衣。古墓高槐合,遺龕細草霏。畫梁雙燕子,還似漢時飛。常平關公家廟,作為海內外獨壹無二的祭祀關公家庭的廟宇,作為關公文化拓展和深化的重要實物載體,在認識和研究關公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地位。確實,在細雨微風、雙燕斜飛中,參拜或憑吊這座古柏森森、青草萋萋的古老家廟,能使人產生無限的感傷和感慨,同時也能使人領悟到關公文化更為豐富、復雜的精神和內涵。 關公的故裏在古河東郡(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那裏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關公家廟和關公祖塋。是全球關公信仰者的朝拜聖地。隨著關公文化和關公故裏旅遊的興起,關公故裏已形成了專業生產關公銅像的巨大產業鏈。
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是:“解州關公”銅像。這裏的“解州關公”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名詞,它是壹個文化品牌,已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是中國關公第壹品牌,山西省著名文化品牌。關公故裏“解州關公”銅像傳承中國青銅歷史,承載千年關公文化,融入關公故裏純正氣脈,成為最有價值的山西文化名片,頗受社會各界青睞。具有以下特點和文化內涵:
1、關公面部神態逼真,表情豐富賦予關公生生活力;
2、紋飾寫實精美,雕刻工藝精湛。
3、藝術造型參考解州關帝廟內歷代壁畫和歷史資料;
4、原創作品均由著名雕塑家和關公研究專家指導把關;
5、作品泥塑模型取用黃河之水和關公故裏黃泥土精雕細琢;
6、選用關公故裏中條山產的優質電解銅精心澆鑄;
7、傳統手工流程,千錘百煉,表面防銹防氧化特殊處理;
8、產權的唯壹性。所有作品均已進行版權登記和申請外觀專利保護;
9、在關公故裏關公家廟開光接靈,最為正宗富有靈氣;
10、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代表山西傳統文化的特定產品;
11、2011年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山西省政府特選文化禮品
12、非物質文化遺產“關公信俗”的最好載體; 1、世博會關公青銅雕像《夜讀春秋》。2010年代表山西省政府參加上海世博會,引起很大反響。
2、《誠信》關公。2011年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山西省人民政府精選特色文化禮品,贈送給世界五百強公司領導。 中國關廟雖多,但關聖家廟卻僅此獨有,天下無雙。關聖家廟亦稱[關帝祖祠],位於關公故裏的運城常平村,與解州關帝廟遙相呼應,相傳系常平村民於隋朝初年創建,始為祠堂,至金代形成廟宇。據明神宗萬歷二十年(西元1599年)魏養蒙所撰的《重修常平關聖家廟碑記)稱,金代常平裏舍人王興於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創建正殿三間,轉護環廊四十間,寢殿、儀門各三間,大門三間,北向。後來又有常平村人胡錀對廟宇進行過局部修葺及增擴,至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興建聖祖殿,此後再無修葺。 廟宇坐北向南,規模宏偉,布局嚴謹,殿閣壯麗,占地13,320平方公尺。廟前建牌坊三座,位於東西兩側者為木結構,三門四柱廡殿頂,分別名為「靈鐘鹺海」、「秀毓條山」;居中者為石結構,三門四柱,正前方置鐵獅壹對,明間門頟書「關王故裏」四字。廟內中軸線上由前至後依次排列著山門、午門、獻殿、崇寧殿(關帝殿)、娘娘殿(關夫人殿)、聖祖殿等六座建築,兩側則配置鐘、鼓二樓及廂房、配殿、碑亭、回廊及道士院等,在總體布局上與解州關帝廟同樣沿襲了「前朝後寢」之型制。山門、午門、獻殿均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灰色筒板瓦覆蓋,綠琉璃瓦剪邊。崇寧殿是廟內主體建築,建於磚砌臺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回廊均進深壹間,總面寬七間,總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綠琉璃覆蓋,施花琉璃脊飾;大殿明間施板門兩扇,左右次間施直欞窗;殿內木雕神龕裝飾富麗,內置關羽像,器宇軒昂,神情肅穆。龕內、外分置侍者像四尊,造型豐滿,神態逼真,謙卑恭謹。娘娘殿面闊與進深各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前檐建插廊,施垂花門,左右兩側建配殿,自成院落;殿內神龕供關夫人像,左右兩側侍女像或持帕、或握笏,恭身肅立,乃清代塑像之佳作。聖祖殿在廟宇後端,建於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灰色筒板瓦覆蓋,置於磚石構築的臺基之上,殿前月臺寬敞,殿內供關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為海內外其他武廟所未見。 廟內東隅午門前檐右側有六角七級磚塔壹座,高約15公尺。塔的底部為方形基座,四壁鑲嵌金世宗大定十七年(西元1177年)、明世宗嘉靖八年(西元1529年)和四十四年(西元1565年)以及清仁宗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四通碑碣。塔身上下收分較大,層間疊澀出檐,反疊澀收進,形成下層塔檐及上層基座,極頂砌築圓盤,惜其上塔剎今已不存。磚塔肥碩持重,端莊穩健,平素無飾,歷經明嘉靖年間(西元1552~66年)河東地區大地震的考驗而安然無恙。廟南中條山下古柏蒼翠,石碑林立,乃關氏祖墳。由關聖家廟至關氏祖墳的通道上建有獻殿、祭臺等,惜今已不存。廟內有各種碑碣數十通,對關羽封號及關族世襲,廟宇沿革等記述甚詳。 關聖家廟古木參天,盤根錯節,蒼翠蓊郁,紮枝縱橫,幾乎每株古樹都有雋永神奇的傳說。 娘娘殿院內有古桑壹株,乃明代所植,樹齡逾500余年,粗可合圍,表皮鱗狀,俗謂之「麒麟皮」。壹般桑樹所結桑椹壹年僅成熟壹次,但是這株桑樹的桑椹卻於壹年之內可五熟五落。其下部有五條樹根,約碗口粗細,裸露於地面約1公尺。根部上方為樹幹,樹幹距地面約5公尺處伸出五株粗枝,不但與樹幹下五條祖根相互呼應,也與家廟供奉關羽之曾祖、祖父、父親、關羽本人、關羽子關平及關興五代暗合,號稱「五世同堂桑」。 廟院內娘娘殿西北隅另有古柏壹株,名曰「雲柏」,樹幹中裂,以鐵箍環護,樹身傾斜,與地面成45度角,直指10公裏外的解州關廟。每至嚴冬,大雪紛飛,籠罩萬物,此柏卻落雪必化,無有覆壓,故亦稱「熱柏」』、「化雪柏」、「無雪柏」。據自東瀛的參觀者聲稱,此類樹種世界上屬瀕危植物,已極罕見。 廟內主體建築崇寧殿前檐左右兩側各有古柏壹株,名「龍」、「虎」柏,二柏主幹內側距地面約1公尺處樹皮凸凹,形成龍身、虎首,自然天成,唯妙唯肖,令人稱奇。鄉裏習俗以紅繩纏繞龍、虎柏身,然後裁龍柏、虎柏所纏紅繩壹段為幼子做項圈,便是認其為「乾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長,鴻福齊天。此俗歷久不衰,遺風迄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