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功夫在詩外

功夫在詩外

詩歌,仿佛離我們這麽近,又那麽遠。時而淺顯易懂,乍看平淡無奇,仿佛只是文字的排列;時而,玄之又玄,沒有對意向、典故的熟稔和精當解讀,便不能領會壹二。

聽江弱水教授來講詩歌,實為雅事壹件。他講座的主題為《詩的肌理與聲音》,光聽主題名稱,就可感知主講人對詩歌研究之透徹。從質感和聲音這些可觸可聽的角度去無限逼近文字,品詞析句,走進詩歌豐富內涵。講座過後,我把江教授《詩的八堂課》通讀壹遍,才發現,2個多小時的講座只是冰山壹角。而這冰山壹角,就足矣讓我消化反芻許久。古詩、現代詩、外國詩歌,讀過的,沒讀過的,都有很多。然而,這樣的壹次聆聽、這樣的壹次閱讀過後,方才有如此親近詩歌之感。古今中外詩歌作家、文學作品,旁征博引讓我愈發欽佩教授的廣泛涉獵、深入解讀和融會貫通的功力。

江教授從博弈論講詩的寫作機制,說寫詩本身像賭博或下棋。“賭博多憑運氣,下棋的要靠人工,寫詩的也各自依仗靈感或技藝。”如其所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借博弈之別將寫作講得精到至極。劉勰談到了寫文章的“術”與“心”。“執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博塞之文隨心,多憑運氣,但恐後續發力不足,增刪難定。善弈之文借術,故有恒數。西方講詩的發生學分為主靈感派和主技藝派。主靈感派是博,是賭徒的詩學。主技藝派是弈,是棋手的詩學。浪漫主義詩派是“無中生有”的藝術,他們的寫作壹片神行,妙就妙在似乎無法可循。就如李白的灑脫不羈,渾然天成。仿佛“不是詩人在用語言表達自己,而是語言在通過詩人表達它自身。”這種浪漫主義、靈感派自有其壹席之地,讓人艷羨不已。但寫詩畢竟是“壹種細致的手藝活”,所以講究律法、註重推敲是古典詩人的常態。正如現實主義代表杜工部,精於對仗工整,創作有章可循。王爾德、福樓拜等作家亦是如此。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也無論是哪個流派,詩歌的創作機制並非對立,而是可相互補充的。在江教授看來,寫作的兩種機制深究下去是互濟的:博中有弈,靠靈感不是壹味“棄術任心”,無術支撐,心也無法任遊。弈中亦有博,量變帶來質的飛躍瞬間,那個臨界點的突破便是。“靈感,是相對漸悟而言的頓悟,是旬日艱難之後的剎那輕松。”在厘清寫作機制及其流派後,江教授又指出“寫作這件事在可知與不可知之間,既可以談論又不可以談論,既說的清楚,又有壹些最關鍵的東西說不清楚。”這種玄妙,超越文字本身的個中滋味,只得自行體悟。

詩歌是漢字的組合,漢字本身有著豐富的內涵,每壹個漢字的創造亦值得探究。文字有輕重、有質感,色澤不同,江教授以雲南粗布和絲綢的不同進行類比,把不同的字組合在壹起就會有不同的感覺,從而構成肌理,是字與字之間的勾連呼應而形成的質感。他例舉龔自珍《夢中做四截句》,解析“叱”“怒”的同意關系,“月亮”“花影”“潮”呼應前面的“海”,借錢鐘書《談藝錄》的評論,帶領我們感知詩歌中文字間的關聯與妙用,體會斫論老手對文字的駕馭之力。再以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秋登南山寄張五》的品析,體會唐人詩歌中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對照。在品析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時,帶給我耳目壹新之感。這首詩前十個字極大,後十個字極小,形成對照,但邏輯嚴密。“遲日”像發動機壹樣,是花草香、泥融、沙暖的因,再而有燕子飛、鴛鴦睡的景象。這些描繪的自然景觀之間環環相扣。故說老杜細推物理,仿佛洞曉大自然的秘密。詩文的肌理跟詩人的性情有關。不同詩人因用字選詞不同,而呈現的質感和韌性便有差異。

漢字除了表意之外,還有不可忽視的表音作用。江教授指出,詩歌在於意義,但也要在乎他的聲音。造字有象形、會意,聲音也可象形會意。因為普通話的統壹,入聲字漸漸散掉,很多聲音變掉了,聲音不容易把握,但詩歌的聲音本身很重要。他還以書法創作進行類比,當心態放松時,筆與手腕融合,進入佳境。當開口唱詩歌時,身上的器官都積極配合,妙到毫巔,身心愉悅。他以杜甫的《野人送朱櫻》和周邦彥的《玉樓春》為例,帶領我們感知字詞舌音、唇音、齒音跟詩歌意境和情感的內在關聯。詩人在使用這些字詞時,更多的下意識的,達到壹種心手合壹的狀態。或粗狂、或細膩,跟據詩人性情不同、情態不同,在創造的時候自然而然會把心裏的弦調到那個需要表達的音。在閱讀時,自然就會有那種聲音。

江教授還分享了李商隱詩傷感的特點,細細想來,這種詩風與其命運不可分割。亡國後主,觸景傷懷,常常依舊國思過往,情到深處恍惚出神,乃至於癡,自是情理之中。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有仄聲、陰平等聲音完全“亂套”的現象,好似偏離律詩的工整。但藝高人膽大,這種故意為之的“歧義”,變形的七律,正是跟詩人的表達和生命相吻合的。情到深處,便不去管平仄之類,超越了格律本身。這樣詩情有極強的代入感,讀者壹讀到這樣的詩歌,便壹下被帶入其中。這該是詩歌超越“術”的更高境界吧!

可觸的肌理,可聽的聲音,這是賞析和研究詩歌的兩個維度。在書堂,江弱水教授以其專業的視角,平易的語言,豐富的例舉,讓我們感知文字的形和音,感知詩歌這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我們在書堂接收了壹次詩歌文化的熏陶,不負韶華!(文: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