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雨節氣占米色的習俗雨季占米色的由來

雨節氣占米色的習俗雨季占米色的由來

雨節氣占米色的習俗

占米之色,就是通過炒糯米花來預測當年水稻的收成。“色”的好壞,取決於綻放出來的糯米花的數量。迸出白花花的糯米越多,收成越好;而且稻花爆開的越少,說明收成不好,米價會貴。

爆米花主要分為傳統爆米花和新型爆米花。

傳統的爆米花是由玉米在壹個小的轉換器中高溫加熱制成的。可能會加入壹些糖精調味,但不會加入人造奶油脂肪。傳統爆米花雖然脂肪含量不高,但是傳統的小轉換器在高溫下可能會釋放出鉛。

電影院的食品櫃臺都是用電器烤爆米花的。現代生產技術降低了鉛對人體危害的風險,因此無需擔心其鉛汙染。但現代爆米花添加劑太多,生產過程中往往添加大量人造奶油、香精、色素,增加了爆米花的能量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從而增加了食用後患心腦血管疾病和缺鋅的風險。

雨季稻米顏色的由來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乃至整個經濟的重心壹直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自宋代以來,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南方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從宋代到元代再到明清,客家人近千年來壹直傳承著具有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節糯米花的“米色”就是其中之壹。

元代樓元裏在《天吳佳行》中記載了當時華南稻區“占米色”的習俗:“逢雨節,炒鍋烘爆糯米,名為“花開花落”,占米色。”“博羅”即“博樓”之意,南宋範成大《武君誌》中提到:“糯米名於釜,亦為米花。”在範成大的《吳中祭詩》中,也有“粉碎粉球,發出聲音”的句子。詩人自記:“炒糯米,俗名博羅,北方人稱之為糯米花。”

自宋代以來,吳越地區的人們就有在正月十三和十四“占蔔糯米”的習俗,並在鍋裏炒糯米,這對在谷米爆炸的人來說是吉祥的。

客家雨節“占米色”和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布谷”具有相同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壹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恰逢陰雨天,時間差距不算太遠;粒爆所用的材料和方法幾乎沒有區別。

所謂米色,就是通過炒糯米花來預測大米的收成,也就是預測大米的顏色。顏色充足代表產量高,顏色不足代表產量低。顏色的好壞取決於綻放的糯米花的數量。迸出白花花的糯米越多,每年的收成越好;如果稻花少,說明每年收成不好,米價會貴。

贛南尋烏的客家人,至今仍在正月十六、十七夜的雨節前後,用晴天和雨天占蔔,是對2008年早稻的祝福。俗話說:“雨打破燈碗,草為梗;雨打元宵,晨草斷腰。“也就是說,如果雨節落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年早稻豐收在望;如果正月十六、十七下雨,那壹年的早稻收成肯定很低,只有稻草(稭稈),沒有穗。

後來,用爆糯米來占蔔收成的習俗開始在大部分地方逐漸消失,演變成年底用爆米花做炒餡的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話》記載:“廣州之俗,歲末開糯谷,人氣猛,遂名曰日炮谷。還以為煎餃裏面都是餡呢。炒的人,糯米粉大小是圓的,人在油裏炒。”

爆米花是炮谷,贛南客家人常稱之為“米炮”。現在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其中“花”在發音上與“發”相似,是發財的標誌。在壹些地方,客家人甚至用爆米花來祭拜天官、玉帝和地官,以祈求天地之美、風調雨順、家家戶戶五谷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