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四川樂山方言

關於四川樂山方言

樂山話是四川方言裏面比較難聽懂的,很多四川人聽樂山話都很吃力。在四川方言中

樂山話和瀘洲話比較接近。

樂山話是全國所有方言中,唯壹至今還保持著古代‘五音’色彩的語言。”這句話又怎麽解釋呢?

我們知道,現代漢語的聲調,至今仍然保留著古代五種聲調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現金已經分別改稱為“壹聲、二聲、三聲、四聲”,用符號表示分別是“— / ˇ \”四種,這個是小學壹年級學生都知道的。

在今天的漢語普通話中,古代的“入聲”已經徹底消失了。而樂山話恰恰還保留著為數不少的“入聲”字。例如,樂山話的“的”字,讀音le,我覺得可能就是入聲字。“我們去打籃球,去不去?”這裏的“去”字,念ji,讀的時候拖得比較長,我猜想可能也是入聲字。

所以說,樂山話至今仍然保留著古代“五音”色彩。

而我們能從樂山話裏得到壹些古代話音的痕跡,還不僅僅是它的“入聲”字。樂山方言中還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詞語、詞組。

我今天在“天涯時空”版找到壹篇四川網友寫的文章,文中引用了四川著名的語言大師流沙河先生寫過的壹篇文章,叫《蜀人俗語亦雅》。流沙河先生說,今天四川話中的不少俗語,其實甚為古雅。譬如我們常說壹個人散淡閑逸、無所約束為“散眼子”,其實是從莊子的“散焉者”而來。形容壹個沒有考慮、沒有計劃的“弗慮弗圖”,是從《詩經》而來。比喻壹個人處於渾渾噩噩的混亂狀的“恍兮忽兮”,是從《老子》而來。川人常食“羹澆飯”卻誤作“蓋澆飯”,其出自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羹澆飯也”,樂山話“羹”讀若羔,由此轉為“蓋”。川人今常食的“冒飯”系“泖飯”之誤,源出記載《水滸傳》本事的《宣和遺事》,所謂“泖飯”,沸水燙熟即食……

流沙河先生還回憶說,1951年他在川西大邑縣鄉下,遇見壹不識字的農婦,趕集歸來,問他:“街上熱鬧,妳不去矚壹矚?”“矚”,“視”也,“視之甚”,叫做“矚”,語出《類篇》。

流沙河有個發現,凡是方言中不易寫的字,可能就是古字。比如四川人比較喜歡形容寬敞的詞是寬綽(讀若巢,巢與綽可以音轉)。

雖然流沙河先生文中指的是大眾四川話,但是,在我們的樂山話中,這樣的詞語、詞組仍然是比比皆是。

對於每天都說、司空見慣的壹些詞匯,我們很少去考慮它到底出自什麽地方,比如樂山話聽起來非常俗的“撲煩”,用普通話來說大概是“很煩”的意思,但細細壹想,它其實是“頗為煩惱”的縮讀罷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樂山方言的確是保留了相當多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

最後,我還想特別地提壹提我們的樂山壹中校友——著名的歷史學家、漢語言文學家,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的有些文學作品具有非常強的地方性,如《女神》(1921年出版)。郭沫若出生在樂山,從小在樂山長大,雖然他後來離開家鄉,常年漂泊在外,在北京居住的時間較長,但是,他壹輩子就講他的樂山話,用他的樂山方言寫詩。他朗誦自己的詩就是用樂山方言。樂山方言的Prosody(格律)跟國語、四川話(成都話)的格律完全不同,正是因為樂山方言的“入聲”字很特別,所以讀起詩來“平、仄”語調和國語完全不壹樣。把郭沫若的《女神》用國語朗誦,感覺很別扭;用樂山話朗誦《女神》,卻是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很好聽。

我又聯想到,在古代,詩詞其實是“唱”出來的,而不是“讀”出來的。例如,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的《漢樂府》,宋朝的宋詞,等等,在古代都是要靠“唱”的。我認為,用樂山話來唱,就更能體現古代詩詞的味道。我高中的時候曾經經常用樂山話來背誦曹操的《短歌行》、劉邦的《大風歌》等很多古代詩詞,感覺就特別能抒發內心的情懷,特別有味道。

我猜想,郭沫若先生後來能夠成長為我國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專家,是否這也跟他從小所接受的樂山話母語教育有關呢?

難怪,國內的漢語語言學家們,但凡在做古漢語學術研究的時候,往往都要到四川樂山來作實地的考察了。據說,每年壹屆的全國古漢語學術研究會議,會不定期地把會址選擇在樂山召開,每隔幾年就會來壹次。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樂山話是全國所有方言中,唯壹至今還保持著古代‘五音’色彩的語言。”這句話又怎麽解釋呢?

我們知道,現代漢語的聲調,至今仍然保留著古代五種聲調中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現金已經分別改稱為“壹聲、二聲、三聲、四聲”,用符號表示分別是“— / ˇ \”四種,這個是小學壹年級學生都知道的。

在今天的漢語普通話中,古代的“入聲”已經徹底消失了。而樂山話恰恰還保留著為數不少的“入聲”字。例如,樂山話的“的”字,讀音le,我覺得可能就是入聲字。“我們去打籃球,去不去?”這裏的“去”字,念ji,讀的時候拖得比較長,我猜想可能也是入聲字。

所以說,樂山話至今仍然保留著古代“五音”色彩。

而我們能從樂山話裏得到壹些古代話音的痕跡,還不僅僅是它的“入聲”字。樂山方言中還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詞語、詞組。

我今天在“天涯時空”版找到壹篇四川網友寫的文章,文中引用了四川著名的語言大師流沙河先生寫過的壹篇文章,叫《蜀人俗語亦雅》。流沙河先生說,今天四川話中的不少俗語,其實甚為古雅。譬如我們常說壹個人散淡閑逸、無所約束為“散眼子”,其實是從莊子的“散焉者”而來。形容壹個沒有考慮、沒有計劃的“弗慮弗圖”,是從《詩經》而來。比喻壹個人處於渾渾噩噩的混亂狀的“恍兮忽兮”,是從《老子》而來。川人常食“羹澆飯”卻誤作“蓋澆飯”,其出自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羹澆飯也”,樂山話“羹”讀若羔,由此轉為“蓋”。川人今常食的“冒飯”系“泖飯”之誤,源出記載《水滸傳》本事的《宣和遺事》,所謂“泖飯”,沸水燙熟即食……

流沙河先生還回憶說,1951年他在川西大邑縣鄉下,遇見壹不識字的農婦,趕集歸來,問他:“街上熱鬧,妳不去矚壹矚?”“矚”,“視”也,“視之甚”,叫做“矚”,語出《類篇》。

流沙河有個發現,凡是方言中不易寫的字,可能就是古字。比如四川人比較喜歡形容寬敞的詞是寬綽(讀若巢,巢與綽可以音轉)。

雖然流沙河先生文中指的是大眾四川話,但是,在我們的樂山話中,這樣的詞語、詞組仍然是比比皆是。

對於每天都說、司空見慣的壹些詞匯,我們很少去考慮它到底出自什麽地方,比如樂山話聽起來非常俗的“撲煩”,用普通話來說大概是“很煩”的意思,但細細壹想,它其實是“頗為煩惱”的縮讀罷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