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90年代裏,民間寫作作為壹種新的詩歌探索和創作實踐,成為與知識分子寫作相伴相克的對抗力量。在民間寫作看來,詩歌寫作應強調本土經驗與敘述的客觀化,並註重語言的口語化,甚至要重新解放和煥發地方方言的活力。同時,他們致力與拆解詩歌語言,甚至壹切語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隱喻結構和象征體系,並試圖努力恢復語言和生存經驗的原生狀態。就民間本身的概念,在於堅看來民間與口語等價,它對抗的是僵死的、規範的普通話。而在韓東看來,民間成了壹種立場,壹種地下狀態,壹次農民起義。在民間概念的首倡者陳思和看來,民間意味著壹種原型,壹個超穩定的故事結構,兼具理性化與神秘化的雙重特點。在新詩史上,伊沙、徐江和侯馬等民間寫作代表詩人的貢獻主要是在拓寬“口語”入詩渠道的同時,也盡可能地堅守了“口語”在詩歌創作中的疆界或底線。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的對立,導致了第三條道路詩群的出現。
代表詩人:伊沙、侯馬、管黨生、徐江、阿堅、中島、余怒、獨孤九、馬非、秦巴子、李偉、黎明鵬、魯西西、張誌、唐欣、巖鷹、宋曉賢、夜林、阿翔、徐柏堅、賈薇、君兒、 蕭沈、謝湘南、陳雲虎、張敏華、魏風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