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經常在微頭條上看到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五言詩、七言五語詩,那麽怎麽能算是上述的詩的節奏呢?
以上是主問題,也是對問題的補充。簡單回答壹下。
為什麽回答這麽簡單?因為這個問題真的不復雜,只是很多人不太明白。
五個字和七個字
詩歌是壹種韻文,壹種有節奏的韻文。經過漫長的演變,詩歌出現了從二字到九字。基於漢語音韻和節奏控制的天然基因,太短或太長的句子構成的詩歌已經逐漸被淘汰了——因為節奏感出不來。
最後敲定五言句和七言句。這兩種形式靈活地結合了雙音節詞和單音節詞,非常適合節奏的生成。這就是所謂的五言詩和七言詩。
也就是說,“顏”就是字數的意思。二言詩、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八言詩甚至九言詩,在詩歌史上都有,但最終都因為節奏感而被淘汰。
絕對法律
這就是字數的區別。至於題主所說的“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五言詩”,就是格律上的區別。
到了唐代,隨著音韻學的發展,中國古代詩歌形成了壹種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格律詩。為了區別那些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詩,這類詩當時被稱為“近體詩”。到了宋代,人們對唐代前後的詩歌進行概括,稱之為“近體詩”並不恰當,壹直沿用至今。
中國的古詩詞分為古典詩詞和現代詩詞。
在現代詩歌的格律形式上,可以分為三種:絕句、格律詩、排列詩。
絕句四首,格律八首,格律十余首。但是,這三種格式都必須嚴格遵守平仄的規則。
其中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句”,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句”。
五言詩簡稱“五律”,七言詩簡稱“七律”。
排列法沒有簡稱,直接叫做“五字排列法”、“七字排列法”。這種格式的詩不多,今天人們也不太了解。畢竟遵守平仄格律,寫久了也不難。
明確壹點,絕句有守平偶線的規律,古代也有不守平偶線的絕句。如果是七言絕句,不遵循平仄的規律,我們稱之為“七言絕句”,可以和其他七言古詩壹起稱為“七言絕句”。
所以“七律”指的是七字律令。這個不要搞錯了。只要看到標稱的“七絕”,就壹定是近體詩,而標稱的“七言絕句”不壹定是“七絕”,可能是“古詩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