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卑長:地位低下與年長位高。
《孟子·滕文公下》雲:“在王所者(在君王身邊的人),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人名)也。”
② 季昆:兄弟,季為弟,昆為兄。
南朝梁國王革任雍州刺史建安王記室參軍時,其弟王觀為記室,皆為英才。黃門侍郎任昉給王革寫信說:“此段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於長途,騁騏驥於千裏。”
③ 永巷:
永巷是宮內壹條狹長的小巷,起初是宮內供宮女、嬪妃所在的地方。後來,隨著宮廷戰爭的深入,永巷就成了單獨關押宮中女性犯罪者的監獄。
在永巷眾多被關押的女囚中,最有名氣的也是受到迫害最深的當屬劉邦的愛妃——戚夫人。戚夫人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為人隨和,深受劉邦喜愛。劉邦死後,戚夫人受到前所未有的迫害。呂後先是下令將其關押於永巷,剔去秀發,戴上腳鐐,穿上囚服,罰之舂米。
由於思兒過度,戚夫人就創作了壹首“舂米歌”。誰知道這首原本思兒的歌曲,又拉開了悲劇的序幕。呂後狠毒的下令,處死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又將戚夫人廢為“人彘”,斷其手足,挖去眼睛,藥熏其耳,藥逼其啞,並把戚夫人關押在終日不見陽光的窟室內,折磨至死。戚夫人遭此酷刑,就連呂後的兒子惠帝都認為:這不是人做的事。
長門:
長門,漢宮名。長門宮原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所有的私家園林,以長公主情夫董偃的名義獻給漢武帝改建成的,用作皇帝去往祭祀先祖時休息的地方。
漢武帝劉徹娶表妹陳阿嬌為妻,愛甚,以金屋藏之。十年過後,阿嬌無子,有沈魚落雁之容的歌女衛子夫闖入了武帝的生活,阿嬌失寵,被遷居長門宮。
相傳皇後陳阿嬌不甘心被廢,千金買賦,得司馬相如所做《長門賦》,以期君王回心轉意。此賦使長門之名千古流傳。長門宮亦成為冷宮的代名詞。自漢以來古典詩歌中,常以“長門怨”為題發抒失寵宮妃的哀怨之情。
④ 軍屯即“軍營”,軍隊駐紮之所。
[唐]盧綸《送衛司法河中覲省》詩雲:“曉山臨野渡,落日照軍營。”
⑤ 楊子渡
亦名“揚子渡”,江蘇古津渡名。古時在長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今鎮江市),自古為江濱要津。隋開皇十年(590),大臣楊素率舟師自此渡江,擊朱莫問於京口,故名“楊子渡”。大業七年(611)隋煬帝升釣臺,臨此津,置“臨江宮”(亦名“揚子宮”)。(見《嘉慶壹統誌·揚州府》)
謝公墩
古跡名,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半山。相傳,晉大將軍謝安(字安石)曾登臨半山,並建屋在此居住,故名“謝公墩”。後來,它壹直是文人騷客悲秋懷古的首選之地,站在這裏登高望遠,“悠然遐想,有高世之誌”,令人懷想揮斥方遒的東晉宰相謝安,和那場改變中國歷史的淝水大戰。
宋朝的王安石,也曾居於此。王安石俏皮地寫了壹首詩《謝公墩》,詩雲:“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隨公。”
? 這首小詩,反映了他性格上好強而又幽默的壹面。
王安石說,這個謝公墩就在我們家院子裏頭,我還給這墩子上修了個亭子,叫謝公亭。我的名字跟謝安是壹樣的(謝安字安石),說我們倆名字很巧合的,壹樣。可是呢,現在妳的那謝公墩就在我們家,千不該是萬不該,已經是我的墩子了,為什麽還叫謝公墩呢?它應該叫王公墩呢。後來人家開玩笑說,王丞相在朝中爭新法,退居鄉野爭謝公墩。
王安石說謝安陳跡很難追尋,想起謝安當年功勛卓著而被猜忌,聽桓伊彈箏,還唱起曹植的《怨詩》“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時,謝安不禁百感交集,熱淚盈眶;王安石聯想自己變法失敗,也是心境淒涼。
⑥德重年尊:指年齡高邁、品德高尚的人。
[宋]司馬光《辭入對小殿劄子》雲:“臣竊惟富弼(宋仁宗、英宗、神宗時重臣)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⑦承乾出震,疊坎重坤
乾、震、坎、坤是《周易》八卦中的四個卦名,又是兩卦重疊變換所得六十四卦中的四卦。承乾、出震、疊坎、重坤,是反映這四卦的卦象特征。
⑧誌士報君思犬馬
有誌向的名士想要像犬馬報效主人壹樣報效他們的君王。
犬馬:指臣子對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誠、甘願服役奔走。
仁王養老察雞豚
戰國思想家、政治家孟軻的仁政思想之壹,是在位仁君要確保百姓家業,上能養父母,下足育妻子。讓百姓在住宅四周植桑樹,五十歲人有絲綢衣服;讓百姓飼養雞豚狗彘之畜,七十歲的人有肉吃。(見《孟子·梁惠王上》)
⑨ 遠水平沙,有客泛舟桃葉渡
傳說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子敬)愛妾桃葉,常在今江蘇南京秦淮、青溪合流處渡江,王獻之放心不下,常常親自在渡口迎送,並作《桃葉歌》示愛,歌曰:“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妳)。”後稱此渡口為“桃葉渡”。(見《隋書·五行誌》)
斜風細雨,何人攜榼杏花村
榼:古時的壹種盛酒器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杏花村在哪裏?這個問路的買酒人是誰?杏花村在江蘇南京;在安徽貴池;在湖北麻城;在山西汾陽……各說不壹。
宋代《太平寰宇記·江寧》壹書記載:“杏花村在縣理西,相傳杜牧之沽酒處。”“縣裏西”應該是指南京西南鳳凰山名勝處。杜牧任淮南節度使時,南京是他常待的地方。因此說到杏花村買酒的就是杜牧本人。明朝嘉靖年間的《金陵歷代明勝誌》上有壹首詩寫道:“江南春雨夢無垠,沽酒旗亭白下門。壹自樊川(杜牧的號)題句後,至今人說杏花村。”
君對相,祖對孫。夕照對朝曛①。蘭臺對桂殿②,海島對山村。碑墮淚,賦招魂③。報怨對懷恩。陵埋金吐氣,田種玉生根④。相府珠簾垂白晝,邊城畫角動黃昏⑤。楓葉半山,秋去煙霞堪倚杖;梨花滿地,夜來風雨不開門⑥。
① 夕照朝曛
與“夕照”相對的應為“朝曦”,即傍晚的陽光與早晨的陽光。有人解釋說:“曛,本義為落日的余光,此處與朝聯用,指早晨的陽光。”但“曛”字只有“日落的余光”和“黃昏”之解。宋朝詩人秦觀《送張和叔兼簡黃魯直》詩中有“學官冷如水,齏鹽度朝曛”兩句,但這裏的“朝曛”是指“早晚”或“白天和黃昏”。“朝曛”如改為“朝曦”雖平仄相合,但“曦”屬“支”韻,用在此處不妥。把“夕照對朝曛”改為“朝旭對夕曛”,即“初升的太陽對落日的余暉”較好。
[唐]韋承慶《靈臺賦》雲:“怒則烈火扇於衡飆,喜則春露融於朝旭。”
[南朝宋]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雲:“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
[唐]戴叔倫《晚望》詩雲:“山氣碧氤氳,深林帶夕曛。”
② 蘭臺:
1)戰國楚臺名。故址傳說在今湖北省鐘祥縣東。宋玉《〈風賦〉序》載:“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
2)漢代宮內收藏典籍之處稱“蘭臺”。因漢 代的禦史中丞掌管蘭臺,故稱禦史中丞為“禦史臺”。[元]黃溍《日損齋筆記·雜辯》雲:“蓋禦史有兩丞,其壹在蘭臺,謂之中丞。”
又東漢時班固為蘭臺令史,受詔撰《光武本紀》,故史官亦稱“蘭臺”。
3)唐代指秘書省。
[唐]白居易《秘書省中憶舊山》詩雲:“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
桂殿:
1)對寺觀殿宇的美稱。
[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屠》詩雲:“天香下桂殿,仙梵如伊笙。”
[宋]範成大《宿妙庭觀次東坡舊韻》雲:“桂殿吹笙夜不歸,蘇仙詩板掛空悲。”
2)指後妃所住的深宮。
[唐]駱賓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詩雲:“桂殿陰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
[唐]李白《長門怨》詩雲:“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3)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殿”。
[元] 薩都剌《和馬伯庸除南臺中丞以詩贈別》詩雲:“桂殿且留修月斧,銀河未許度星軺。”
③碑墮淚
西晉大將羊祜為荊州都督,與東吳相對抗,頗多建樹,民望甚高。羊祜死後,襄陽民眾為他常在峴山遊覽的去處建碑立廟,以示紀念。後人看見碑文,無不落淚,因而稱“墮淚碑”,或“羊公碑”。(見《晉書·羊祜傳》)
賦招魂
傳說,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深痛楚懷王之客死秦國而招其魂,並諷諫楚頃襄王之宴安淫樂,而作《招魂賦》壹篇。(見《楚辭·招魂賦》)有人說是屈原自招其魂。也有人認為是宋玉哀屈原之死而作。
④ 陵埋金吐氣
傳說戰國時期,楚威王滅了越國,盡取吳地,以今之江蘇南京地區有王氣(若幹年後當有天子出),甚恐,遂埋金於此地之鐘山,以鎮壓王氣,並稱此地為“金陵”。後來,秦始皇南巡,改金陵為“秣陵”。漢末孫權遷都於此,改稱“建業”。晉建興初改稱“建康”。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於此,曰“南京”。(見《景定建康誌》)
田種玉生根
神話傳說,洛陽人楊伯雍,生性純孝。父母亡故,埋葬在無終山,他就在墓側建房守孝。無終山山高沒水,楊伯雍從山下汲水,在坡頭上備茶水免費供往來行人取飲。有壹人飲水後,送給他壹鬥石子,讓他種於田中,竟生白璧,其地壹頃,名為“玉田”。(見晉代幹寶《搜神記》)
⑤ 相府珠簾垂白晝
南朝宋顧覬之,曾任尚書吏部郎、禦史中丞、吏部尚書等職。他出任山陰縣令時,將各種繁雜的政務民事逐壹作出明確規定,形成壹套相對完備的辦事制度,嚴格照章辦事,這種“理繁以約”的治理方式,使各種政務民事井井有條,以致“縣用無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見《南史·顧覬之傳》)
邊城畫角動黃昏
這是戍邊將士緊張戰鬥生活的描繪。
畫角:古樂器名,發音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來警昏曉、振士氣。
[宋]沈蔚《漢宮春》詞雲:“黃昏畫角重城。更傷高念遠,懷抱何勝。良時好景,算來半為愁生。”
[宋]陸遊《秋波媚》詞雲:“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⑥楓葉半山,秋去煙霞堪倚杖
秋季山林勝景依賴楓葉點綴。
煙霞:山水勝景。
倚杖:依賴。
[唐]杜牧《山行》詩雲:“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梨花滿地,夜來風雨不開門
這是唐代詩人劉方平《春怨》中“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和宋朝詞人李重元《憶王孫》中“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詩詞的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