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標題的區別和區分

標題的區別和區分

殷商時期的爵位分為公、侯、伯三類,周朝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公,地位依次遞減。這些頭銜有封地,可以繼承。正是這些人被稱為王子。比如春秋時期,宋、金、齊、魯、燕都是諸侯國,他們的君主叫某某人;鄭是的壹個伯爵;山東的壹些小國,如居安、檀安等,都是亞國,孔子在春秋時期稱其君主為居子、檀子。夏商周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王,所以《詩經》裏有壹句詩,“遍天下,豈是王之地,而地在岸上,豈是王之臣?”李周對封地大小、禮儀規格、軍隊數量、待遇、祭祀規格等都有詳細的規定。擁有王和封建國家的各種封號。但是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越權,以至於君王的稱號變得壹文不值。

鑒於此,秦始皇統壹天下後選擇了另壹個名字“皇帝”,壹直延續到清朝。分封諸侯的做法是地道的封建制度,而秦朝廢除了封建制度,改為郡縣制。官員的任免全部來自皇帝,不再世襲。在漢代,封建制和郡縣制並行。此時的封號分為王、公、侯、伯、子、公。這個我不太清楚,可能只有王,龔,侯(因為數字六沒有可靠的出處)。此外,漢代還有壹些“關內侯”,有侯之名而無真侯,被朝廷封養在北京,沒有封地。

從周朝開始,中國就深受周朝禮儀制度的影響(孔子只是想“克己復禮”,竭力維護周朝禮儀),爵位構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較低壹級的諸侯國,往往是附近較高壹級的諸侯國,尤其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壹堆子國和諸侯國,都是諸侯國。周初,成王派康公到齊太公(姜尚,即姜子牙)發布命令:“東至大海,西至河流(黃河),南至穆棱(壹關),北至武帝,五王九叔,確有征之必要。”(《史記·齊太公世家》)可以看出,各級諸侯的權力差別很大。

註意:

“國”字的本義是諸侯的封地和諸侯在其封地內建立的政權,皇帝的權力稱為“天下”。《詩經》中的“天下”就是這個參照物,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家或者全世界。所以有外國人說中國古代皇帝極其傲慢,認為全世界都是他的,確實有這樣的意思。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壹條就是治理諸侯國。在史書記載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諸侯治國”、“諸侯被排擠”(諸侯國被廢除)之類的話,其中國家就是諸侯國。

參考資料:

班固《白虎傳》卷壹。

《史記》司馬遷,與列傳和世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