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體裁:
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 如《陋室銘》(劉禹錫)
記 記是描寫見 聞的壹種散文形式。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可以反映壹人壹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壹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覺。 《嶽陽樓記》(範仲淹)、《醉翁亭記》(歐陽修)、《小石潭記》(柳宗元)
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說古代議論說明壹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馬說》(韓愈)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壹種文體。 《出師表》(諸葛亮)
書古代書信的壹種。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中 國:
(壹)春秋時期
1、 孔 子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稱“聖人”。《論語》是壹部輯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 言 行的書,***20篇,是語錄體散文,南宋朱熹把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明代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
2、《詩經》 我國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詩經》的第壹首詩是《關雎》
3、《左傳》 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是壹部編年體史書,壹部文學名著和史學名著,又叫《春秋左氏傳》所學《曹劌論戰》記述了長勺之戰的情形。
(二)戰國
1、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孔孟”並稱,人們尊稱“亞聖”,主張施行仁政,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現存7篇。課文《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於憂患,列於安樂》《魚我所欲也》
2、墨子 名翟,相傳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戰國時期的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現存53篇,所學課文《公輸》
...
全文發不了,好象某個詞被吧裏屏蔽了,妳可以直接去看原文。。
原文地址:/news/53542.htm
相關鏈接:
/news/51227.htm
/news/51228.htm
/news/28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