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武陵春(1)春晚
風已止塵香花,夜梳頭倦。物是人非萬物(4),淚先流(5)。
據說雙溪春天還是不錯的[6],還打算去劃獨木舟[7]。恐怕雙溪的小船承載不了多少心事。
給…作註解
⑴五陵春:詞牌名,又稱“五陵春”、“花想容美”,雙音小序。雙音四十八字,上下兩行四句三韻。這個字改了。
⑵塵埃香:落花觸地,塵埃也沾染了落花香。花:壹個“春天”。
(3)傍晚:壹個是“日落”,壹個是“日出”。梳頭:古代女性起床後的第壹件事就是打扮。
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人非昔比。三國曹丕《詩經·至朝》:“節同而異,事異也。我怎麽工作?”宋·何澍《雨中花》:“人非物,久易斷腸,寶樂歸空。”
5]第壹:壹顆“珍珠”,沈基飛《詩在此草堂》註:“壹顆珍珠是壹個錯誤”。《崇禎歷城縣誌》寫為“淚先流”,“語”字誤刪。
[6]說:作壹個“道”。“還不錯”:壹個是“不錯”。雙溪:水之名,在浙江金華,是唐宋時期的著名景點。有東港、南港兩條河流在金華南部交匯,故名“雙溪”。
(7)計劃:準備和計劃。宋·姜夔《紅唇》:“四橋旁,打算天天和妳過。”辛棄疾《摸魚》:“長門之事,壹時好,壹時誤。”獨木舟:壹種“船”。
⑵艉船:有兩個尖尖的像螞蚱壹樣的小船。張湯·何誌的《漁父》詞:“漁臺上的漁父棕如皮毛,他三三兩兩地航行。”
翻譯
惱人的風雨停了,枝頭的花全落了,只有沾花的塵土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擡頭壹看,已經很高了,還是不想梳洗。春去夏來,花開花落,古老如初。只有悲傷的人和悲傷的事讓我悲傷。想到這些,我還沒開口就會淚流滿面。
據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我去那裏劃船玩玩。唉,我真的很擔心。我怕雙溪的那壹葉扁舟,承載不了我心中沈甸甸的悲傷!
創作背景
此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黃對李清照事跡的考證:“詞意寫於暮春三月,為紹興五年三月。”趙清照夫婦年譜:“紹興五年,晉人使滁州,圍亳州。中午偽軍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隊金人敗於大義鎮。醜,晉人困於成州而圍於漳州,如平江。”李清照《拍馬序》說:“今年十月,我在淮上聽到了警報聲。浙江人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住在山裏的找進城的,住在城裏的找進山的,下午絡繹不絕。易安居士從臨安回江,涉嚴潭之危,抵金華,住陳公館。”當時金兵大軍入侵,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家裏的石頭和石頭文物也丟失了。作者孤身壹人,在戰火中流浪,經歷坎坷的道路和人生,處境悲慘,內心無比悲涼。
作品欣賞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喪偶後所作,非《我心中的詩》中平凡的永遠所能比擬。此詞借晚春之景,寫出詩人深深的苦悶和悲哀。整個詞充滿了感嘆,語言優美,意境優美,美不勝收。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寫法,采用了第壹人稱敘述者,類似於後來的戲劇。以第壹人稱的口吻和深沈憂郁的旋律,塑造了壹個在孤獨淒涼的擂臺上徘徊的才女形象。
第壹句描寫的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因為風滿花,壹片荒涼,卻避免從正面描寫風的狂暴和花的淩亂,只用“風住塵埃”壹詞來表現這種小災難的後果,然後風毀花落滿地,都在其中,用筆極有意味。而且,風沒有停的時候,花飛落如雨。雖然極其不堪,但還是有殘花可見;風停後,花已沾泥,人已化為塵,留下痕跡,但帶著塵味,春色已壹掃而空,更是不堪回首。所以“風留塵埃香”這個詞不僅含蓄,而且因為它的寓意而擴大了容量,讓人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感受。第二句寫的是因為妳看到的就是妳看到的,所以妳去做。太陽已經很高了,我的頭還沒有梳好。雖然和《鳳凰臺上》中的“起床梳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都是生離死別的悲哀。這就是死亡之恨,深淺不壹。
三四句話,從含蓄到豎直的寫法,點明了所有的辛酸,緣起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絕不是偶然的、個別的、細微的變化,而是壹種極其廣泛的、劇烈的、根本的、重大的變化,其中牽扯著無窮無盡的事物和無窮無盡的痛苦,所以概括為“萬物皆關”。這真是“壹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我正要說,眼淚已經流出來了。
前兩句是含蓄的;兩句話後,真相率。含蓄,因為這種情況無處可訴;真相率,因為雖然明知無處可訴,但還是要訴。所以,如果是對立的,其實是互補的。
第壹部極其雄辯地講述了不堪回首的風景和心情的悲傷,所以接下來的電影就拉開帷幕,隔空而談。這位女詩人最喜歡遊山玩水。據周慧《清波雜誌》記載,她在南京時,“天天下大雪,就是戴著帽子,穿著大衣,滿城找詩。”冬天如此,春天可想而知。她既然有觀光的愛好,也有需要借觀光來排遣的悲傷情緒,而雙溪是金華的壹處景點,自然就有了在雙溪劃船的想法,這在《念奴嬌》中被稱為“春遊幾許”。但其實她痛苦太大,悲傷太深。當然不是壹次劃船旅行就能緩解的。因此,在我遊泳之前,我就已經預測到船太重了,無法承載。這個想法既新穎又真實。接下來* * *四句,前兩句開,壹轉;兩句在壹起後,又是壹個回合;“聽而說”、“想象”、“恐懼”這六個虛詞轉折生動。雙溪春雖好,但只是“氣味”;去劃船只是壹個“計劃”,然後下面突然出現“恐懼”,抹殺了上面的“計劃”。我聽說的時候也想過。結果我就在家裏坐著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