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正是因為李白苦讀了儒家經典,為儒家出世的思想所影響,自小就想在政治上壹展抱負,有很強的功名事業心,“以當世之務自負”,這強烈的濟事觀念,顯然是來自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所以,李白才會在這種強烈的政治理想之下,走出大山,走向京都。同時,也是這種儒家經典的熏陶,使得李白具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文學素質。這兩者都為李白打下了基礎,而這兩者都是源於儒家文化。 二、李白政治上的失落,進而導致文學上的大成無疑是源於儒家文化的影響,直接或間接的
數家孑然不同,有的甚至是難以相容的思想在壹個人的頭腦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都影響著他的行為與思想。那麽,顯然,這已經註定了他的失敗,至少,在政治上是如此。儒家積極的政治理想在面對道家的獨立、自由,還有遊俠的藐視正統、藐視封建秩序等等與儒家正統的政治理想與儒家認同的封建秩序相背的思想的沖擊時,李白在政治上的失敗已是毫無疑問。
恰恰是這種政治生活上的無限追求與渴望,所以,政治上的失敗與得不到滿足更加顯得特別的突出。李白的政治生活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壹個政治悲劇,也是他壹生的悲劇。但是,正如同幾乎所有的政治悲劇者壹樣,他將滿腔的失落發泄到自己所擅長的文學詩歌上:或者是直接抒發自己政治上的失落與不滿,“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或者是寄情於山水之樂,“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或者隱身於求道修禪之中,“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我們可以認為,正是由於政治上的失落才導致了李白在文學上的成就,而這種成就歸根結底來說,也都是源於儒家的政治理想與儒家文化的熏陶。
所以,我們可以說,正是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與儒家文化的熏陶,才使得李白可以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政治理想,這促使他走出深山,走向全國,並且,由於這種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使得他在政治上與自己所信仰的道家、縱橫家等等之間有了差距與對立,進而導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必然失敗。而他政治上的失敗,才使得文學上的天才可以盡情的發揮出來,造就了壹代“詩仙”,成就了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