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的本質與藝術的起源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系列003

人的本質與藝術的起源 ——朱光潛《談美書簡》***讀系列003

第三封信的題目是“談人”,這題目太大,很難通過壹封信談清楚。這壹封信的信息量很多,涉及美學史上很多流派和人物,沒有相關背景,很難讀懂。編者應該像《鄉土中國》的編者那樣,補充相關背景知識,以減少讀者的閱讀困難。

本文主要論述人的本質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學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壹、精神分析學家的回答

佛洛依德和榮格都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榮格在佛洛依德的基礎上創立了人格分析學派。他們兩個分別從心理學的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人的本性有兩個,壹個是動物的本能,這個概念來源自於佛洛依德。這個動物本能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食和色。食物解決的是人的生存問題,即求生本能;色解決的是種的延續問題,即性本能。為了生存,人學會了掩飾自己;為了延續,人學會了表現自己。掩飾和表現的需求和能力便催生了藝術。為了交流經驗,部落成員之間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表演,掩飾得好或表現得巧妙的人,就成了藝術家,他們的表演就成了藝術。

另壹個是集體無意識,就是朱光潛說的社會習性,這個概念是榮格提出來的。解決了溫飽之後,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就會提高,比如飲食的烹制,營養的搭配,飲食的禮節,於是發展出壹套飲食文化,後人遵循著這壹套飲食文化規範,但又不知道為什麽,這就是集體無意識。為了解決種的延續問題,起初是血緣關系內的亂倫,比如中國神話裏的女媧和伏羲是兄妹關系,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母蓋亞與天神烏拉諾斯是母子關系;後來,為了避免這種亂倫帶來的種的延續上的不良後果,在部落之間實現搶婚;文明進壹步發展,就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婚喪文化。婚喪期間的各種祭祀活動,祭司的專業化表演就發展成了藝術。

因此,從佛洛依德的角度看,藝術起源於動物本能,即人的動物性;從榮格的角度講,藝術起源於集體無意識,即人的社會性。

二、社會學家的回答

馬克思、谷魯斯(格羅塞)、普列漢諾夫都是社會學家,他們分別從社會學的角度對人的本質進行了論述。

從人的社會性方面講,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因此藝術起源於勞動。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魯迅說的“杭育杭育”派,經過發展就成了《詩經·豳風·七月》;比如拉纖時喊的號子,經過發展,就成了《纖夫的愛》。

谷魯斯(也翻譯為格羅塞)的《藝術起源》與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都和馬克思持同樣的觀點,即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普列漢諾夫認為藝術起源於勞動,而非遊戲,是功利的,實用的,這是為了反駁藝術的非功利的、遊戲的、娛樂的觀點。格羅塞也認為藝術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但他認為藝術的目的是為了造成民族的統壹。這個觀點很有啟發,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社會的撕裂狀態,與經典藝術的影響力下降有關。普通大眾被流行文化所塑造,而流行文化是短命的,很難持續地對民眾精神進行塑造;而國家意識形態因其缺乏經典的藝術魅力,也很難真正實現民族精神的統壹。民族精神的統壹,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回到經典藝術中去。或者說,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創造出偉大的藝術。

蔡元培是壹個留學德國的美學家,應該受到了格羅塞的影響,因此提出了美學代宗教的主張。宗教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但在中國這個缺乏宗教信仰傳統的國家,很難通過宗教來凝聚人心,促成民族的統壹。但是我們是壹個具有詩教傳統的國家,用美學代替宗教,促成民族精神的統壹,就是必然的統壹。只不過最後,我們走的不是蔡元培的美學教育路線,而是政黨的意識形態路線而已。在政黨的意識形態影響乏力的現狀下,重提審美教育是合適的。

以上關於格羅塞對蔡元培的影響僅僅出於猜想,後來在網上查閱證據,於是發現這麽壹條:

蔡元培不止壹次提到的德國學者格羅塞以及瑞典的希耳恩等人在對藝術的起源與發展的研究上都有不可忽視的重大成就。蔡元培的《美術的進化》壹文明顯是吸取、綜合這些成就而寫成的。雖然今天看來過於簡單,但終究是中國學者論述藝術起源與發展的第壹篇文章。大約就是在蔡元培的影響之下,蔡慕暉從英文轉譯了格羅塞的名著《藝術的起源》壹書,於1937年出版。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美學及藝術理論研究者中,不少人對藝術起源的研究產生了很大興趣。? ——劉綱紀《德國美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回答

刺激反應理論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於人的本質——學習的認識,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華生、斯金納、赫爾等人。他們重視研究人的外部行為,用刺激—反應模式來解釋壹切行為,進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行為是人的認識在環境的刺激下進行的反應。人根據自己的認識,對環境的刺激進行反應,如果反應帶來正面的結果,人的認識就會得到強化;如果反應帶來負面的結果,人就會調整自己的認識。無論正面結果,還是負面結果,都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反應,這就是感性認識;經過壹段時間的沈澱、反思、總結,人會更加客觀地認識正面或負面的結果,找到導致結果的真實原因,這就是理性認識。

審美活動就是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也是壹個“實踐—認識(感性的和理性的)—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朱光潛先生是贊同這壹派的主張的,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審美是主觀與客觀相統壹的觀點。

四、哲學家的回答

? 從柏拉圖到笛卡爾,這壹派哲學家都主張人的本質是理性,而且人的理性是先驗的。所謂先驗,就是在人出生之前就具備的本性,而不是從經驗中產生的,也不受經驗的檢驗。

理性主義哲學家們普遍排斥人的感官和感性認識,認為感性認識都是虛假的、靠不住的。

但經驗主義哲學家卻不同意理性主義哲學家們的觀點,他們“把理性認識移置到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理性認識看作是感性認識的進壹步發展”。

經由對費爾巴哈的批評,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關於人的本質的認識。費爾巴哈強調感性的直觀,就是客體之美的直接呈現,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認識能力。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基礎上,提出了主客體之間的對立統壹關系,人作為主體,可以認識和改造客體,在認識和改造客體的過程中,作為主體的人也改造(或說塑造)了自己。壹言以蔽之,勞動創造了人自己。

當然,勞動創造了原始的人,但現代人卻不是勞動創造的。這是阿倫特在《人之境況》中提出的觀點。阿倫特從人的自由的角度區分了三種活動,即勞動、工作和行動。勞動依附於土地,完全沒有自由;工作依附與單位,是壹種雇傭關系,人有壹定程度上的自由,即可以自由選擇依附於哪個單位,這個時期,人的自由的敵人是體制,體制提供安全感,但以自由為代價;行動是完全自由的,它是超越生存依附和關系依附的真正的自由。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追求的壹種最高的自由。

康德和克羅齊對朱光潛先生的影響最大,如果不是後來的時代變化,可能朱光潛壹輩子都會是康德、克羅齊的信徒。康德主張審美是壹種主體的不帶功利性的快感,是對象所具備形式帶來的。康德將美分為純粹的和依存的兩種類型,他主要論述的是純粹的美,也就是美是壹種形式,它帶給人的是壹種純粹的非功利的愉悅感。

根據主客體的關系,康德把藝術分為三類,即古典的藝術、象征的藝術和浪漫的藝術。古典的藝術是主客體的和諧壹致,象征的藝術是主客體的疏離,浪漫主義藝術則是主體的精神淩駕於壹切客體,壹切客體都是主體精神的外化。我們稱李白、郭沫若為浪漫主義,根本原因就在於此。中國古典詩歌講究溫柔敦厚,追求和諧,這就是古典主義的風格。象征主義講究詩歌的形式,讓形式說話,而將情感隱藏起來。

對康德進行了有力反駁的是叔本華和尼采。叔本華是唯意誌論的創始人,尼采是權力意誌的創始人。尼采的美學代表作是《悲劇的誕生》,在這本書中提出了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藝術就是在這兩種精神形成的張力下產生的。酒神是非理性的,日神是理性的,藝術是理性對非理性的節制。

在對人的本質的認識上,還有壹個重要的哲學家和哲學觀點朱光潛先生沒有提及,這就是卡西爾。卡西爾認為,人是符號的動物,發現和使用符號是人的本質屬性,人通過符號認識世界,並和世界進行交流。離開符號,人連思考都變得艱難,就別說認識和改造世界了。從這個哲學觀點出發,壹切藝術都離不開符號,符號的起源,就是藝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