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審美行走句

審美行走句

1.求《美學漫步》30句名句提綱

藝術欣賞是對美的發現和感知,那麽美在哪裏呢?美在妳心中。畫家和詩人創造的美,是他們內心創造的形象,是獨特的精神境界。那麽什麽是意境呢?作者分析,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而有五種境界:(1)有滿足生理物質需要的功利境界;(2)因為人與人相愛,所以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的相互影響而有政治境界;(4)因為研究物理,追求智慧,所以有學術境界;(5)因渴望回歸自然,天人合壹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以利為主,倫理境界以情為主,政治境界以權為主,學術境界以理為主,宗教境界以神為主。但在後兩者中間,以宇宙的具體生命為對象,享受它的色調、秩序、節奏與和諧,從而窺見自我最深處的倒影;把真實的場景變成虛擬的場景,創造壹個圖像作為符號,把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物理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以美為主導。

所以壹切美麗的光都來自靈魂的源頭,沒有靈魂的折射就沒有美麗。因此,自然景觀是壹種精神境界。意境是情感和景物的結晶。因此,中國藝術家並不滿足於純客觀的機械造型,而總是在對物體的反映中體現出個性的高貴風格。靜觀與躍動的人生構成了藝術的兩大要素,因此,中國意境的創造既需要屈原的纏綿悱惻,也需要莊子的超凡空靈。只有流連忘返,才能激情澎湃,才能深入到壹切事物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入環”。超空靈,可以是鏡中花,水中月,角上掛瞪羚,無跡可尋,所謂“外超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於空,空不異於色。這既是盛唐的詩境,也是宋元的畫境。這兩句話表達了中國藝術的最終理想和最高成就,即“追光刷影,盡意寫天”。唐宋的詩,宋元的畫,都是如此。中國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的領域植根於壹個活躍的,動態的和有節奏的頭腦。

作者用他壹貫的觀點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正如詩歌和音樂壹樣,中國人的悲喜可以用書法來表達。沒有其他國家以這種方式寫作。筆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是以西方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變化為基礎,而中國的建築風格變化不大,所以不能用它來區分各個時代繪畫和雕塑風格的變化。但自殷以來,書法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可以取代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並以此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點。

2.《審美的行走》壹書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宗先生的美學思想。

這本書有四篇直接講虛與實的問題,宗先生對書畫雕塑的鑒賞也經常涉及。本文試圖從虛與實的探索入手,逐步深化和體味宗先生美學思想的內涵和品格。

宗先生認為,“實”是藝術家創造的形象,“虛”是欣賞者喚起的想象。宗先生還指出,虛與實的問題是壹個“哲學世界觀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儒道不同,老子和莊子由虛變實,孔孟由實變虛。指出儒道兩家都認為宇宙是虛實相生的,所以並不矛盾。然後宗先生引用阿清的話說,“實景清虛”,“實景逼神活”。

笪重光的話不就是“從現實到虛構”嗎?宗先生是否認為儒家哲學和美學觀念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源頭?當我讀到宗先生的那句“晉宋之人賞山水,由實至虛,即實即虛,而超越玄學之境。”宗老師提到了審美行走中的另壹組概念“空靈與充實”。

“空而滿”和“空而實”不是壹回事。空與充實是從藝術風格或美感的角度來劃分的。

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既虛又實,但不可能既空靈又充實。從繪畫的角度來看,純粹的空白(空)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景物的襯托下存在。

從這個意義上說,“空”的存在依賴於“實”。所以“實景清空”是沒問題的。

壹幅優秀的畫,自然是虛實結合,而不是單純的虛或單純的實。老莊是由虛入實,發力於虛,瞄向實,由空靈處生動;孔孟由實變虛,由力變實,由意變虛,由充實論變為悟性之神。

因此,老莊由虛入實,意味著其美學思想是空靈的;孔孟由實變虛,意味著其美學思想的豐富。至於“晉宋人賞山川,由實入虛”,應該是指審美重心由實入虛的變化,即由充實到空虛。

因為文言文的簡明性和差異性(雖然是宗先生說的),所以“從實到虛”兩個字應該不是壹個意思。宗先生認為空、實、有、無是“壹切構圖之理”。

“虛實相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宗先生欣賞的是“有限中見無限,無限中見有限”的“旋趣”,而這對應的是藝術傳遞的三個步驟:寫實——傳神——妙悟。

宗先生強調畫景是壹種“精神空間”,更註重空靈即空靈之美。做虛擬現實,讓虛擬空間變成現實生活。

宗先生認為虛榮心是“生命最鮮活的源泉”,“萬物之源,萬物之根,創意無窮。”空白是中國畫的底子,虛空包含萬象;空白融入萬象,與萬象的“道”壹致。

宗先生認為“藝術境界中的空,不是真空,而是充實了,有壹種接近‘真義’的‘深遠’。”所以宗先生認為中國宋元時期的山水畫是最寫實的作品。

不僅是繪畫,雕塑也是如此,雕塑沒有空白,但光影的奇幻搭配很好的體現了“空”的表現力。“身材走樣的方法就是放棄身材,享受影子。影子雖空,卻能生動地表現出生活中微妙而難以模擬的道理。”

書法也是如此。宗先生認為書法的意象不僅包括線條,還包括空白。正是空白中的虛擬精神使得“這個詞是生命的溪流,是壹支舞蹈,是壹段音樂。”什麽是“跳舞”?宗先生認為“舞”是最高理性與最高生命的結合。

“在這種舞蹈中,嚴謹流動就像建築對於音樂的順序,而收斂則是為了節奏。”在宗先生看來,“舞”是中國壹切藝術境界的典型,它是由舞蹈動作引申出來的,“顯空”、“顯舞而傳神”。

“舞”象征著宇宙的創造,在靜止的照片中具體化了道,這也體現了中國“道器不分”、“身用不分”的哲學思想。道是什麽?“壹陰壹陽為道。”

萬物皆生於陰陽。宗先生認為,在陰陽變化和萬物運動中,生命是有節奏的生命,“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最高目的。

“葉朗先生在課堂上說過,生動的魅力不僅表現在具體的物體上,還表現在物體之外的虛空中。宗先生在《審美行走》壹書中經常提到“虛心觀道”。

道是宇宙的靈魂,是生命的源泉,是美的本質。但是,這個“道”不是壹個孤立的實體,也不是壹個密不透風的虛體。作為審美對象的本質,存在於“飛升萬物”的“藝術”之中,即宗先生所說的“空處見俗,俗處見空”的審美時空。

真假有出處,身獨壹。道體的空性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美的本質呈現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中。“觀道”就是用審美的眼光和感受去深入理解對象表象中的靈魂和生命,去完成和凸顯壹個審美對象。

讀宗先生的《審美行走》,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氣息,是生命的律動,是對生命的關懷。如上所述,“舞”和“道”都表現為壹種運動。

"這無盡的陰陽構成了壹個有節奏的生命."宗先生重視“虛”,是因為“虛”能使作品生動,賦予作品生命力。

“生命本身的活力是壹切美的源泉,所以‘自然無敵’。”另壹方面,宗先生的美學處處表現出對生命的關懷。

宗先生壹直堅持“生活的藝術性”和“藝術的人性化”。宗先生強調美來自靈魂(“壹切美的光都來自靈魂的源頭”),追求壹個“最自由最豐富的身心自我”。

“金人對外發現自然,對內發現深情。風景是虛幻和感性的。”宗先生同時強調“往返之趣”和“無”。

3.中國傳統詩詞鑒賞中常用的審美散步作業:空靈,飄渺:壹顆空靈清澈的心,包含著各種情境,沈浸在人們的生活中,感染著人們的靈魂。周濟曰:“初學者求空,空即氣場。”靈氣交流是形象呈現靈魂生命,美感誕生的時候。

所以,美感的培養,就在於能夠空,給形象造成壹個距離,讓形象孤立絕緣,形成自己的境界:舞臺的幕布,畫面的框架,雕像的石臺座,建築的臺階欄桿,詩歌的節奏韻律,窗外看到的風景,夜色下的燈火市集,明月下的靜謐風景,都是在距離和分離的條件下誕生的美麗風景。李的詩《幼美》曾說:“好風如迷雨,好幕如簾,有時岸上的花草都傷痕累累。”

李商隱詞:“畫檐釵柳似城,壹簾風雨中明。”起伏也是劃分的良好條件。壹派霧蒙蒙的景象,詩意如畫。

精神的淡漠是藝術空靈化的基本條件,陶淵明的《素心人》指的就是這種境界。

他的壹首詩《飲酒》更能表達詩人在這方面的精神狀態:“造屋在人境,無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

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2。

充實:氣象宏大,從容深刻,內容充實。在討論完空靈的文字後,我主張:“現實壹點其實是充滿能量的。精力充沛,可以賦予自己深厚的感情,也可以讓自己出醜。雖然描寫平淡,描寫淺薄,但感情是橫向的,五無主人。看文章的人會偷看幽深裏的魚,意思是鯉魚在半夜裏發呆,對事情壹無所知,赤裸的孩子和母親壹起笑,故鄉充滿了情感。

“這句話真的可以形容壹個令我們感動的實質性創造。描述這種瑰麗的藝術精神,司空圖說:“天有風雨,海山有灰。

真正的實力滿滿,壹切都在身邊。”“回渾,積健為公”。

“怒遠,未歸。大自然的奇妙創造,誰是評判者。”

“有壹場真正的屠殺,浮沈隨之而來。”“投之於野,轉之於道而氣”。

“隨道而行,始成泉。”“精神空虛,精神如虹!”藝術家精力充沛,色彩斑斕,藝術的創作跟隨著真宰的創作。

3。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王安石有詩:“柳暗花明,荷花夕陽紅,美不勝收。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遇江南。“前三句都是風景。

江南的絢爛春光,卻在最後壹句話之後,整個場景被籠罩,啊,滲透,壹層無邊的惆悵,回憶的悲傷,還有重逢的喜悅。場景交織,成為壹首美麗的詩。

馬援東麗有詩《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老路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是前四句完整的描述了風景,最後壹句描述了感受。全篇幻化成壹個悲涼孤獨、蒼涼冰冷的宇宙,觸及無邊無際的詩意境界。4。

風格:中國古典美學理論既重視思想——表現為“骨”,也重視情感——表現為“風”。沈靈甫言不先於骨。.....如果妳保持妳的話直,妳會有壹個好的風格,妳會有壹個好的風格。

對於“風骨”的理解,現在學術界有壹個很大的爭論,就是“骨”是否只是壹個詞(鋪墊詞)。我覺得“骨”和文字有關。但是文字有概念內容。

當這個詞清晰的時候,它所代表的現實形象或者關於形象的思考也就清晰了。“言簡意賅”就是壹句話要理解正確,不能歪曲,不能狡辯。

這種正確的表達產生了紋身。但光有“骨頭”是不夠的。為了打動人心,我們必須從邏輯走向藝術。

所以除了“骨”,還有“風”。“風”可以是動人的,“風”來源於情感。

5。氣象:指詩詞書畫的韻味和風格。唐涵予《薦士》詩曰:“建安全能七,卓壹變風鉆,至晉宋,氣象褪。

”關《李四史》:“今漢碑用李字,程妙帖用小楷。從它的氣象來看,妳怎麽敢相信它是秦人寫的書?”元楚材《張南贈》第七部:“文章氣象不可名狀,秋空飛龍。”明代葉憲祖的《欒永記勸官》:“此詩有太閣之氣,不似山野人之氣。

《龔敏傳·清代劉大奎贈大夫》:“套作指畫,筆墨細膩,氣象飛揚,多人藏之。”以上,希望對妳有幫助。

4.從審美的角度來說,1是內外兼修——宗白華《走》朱光潛的人生態度有壹種非常令人敬佩的精神,就是老了以後不能跑了,每天早上都要在自家門前的大樹下做出跑步的姿勢。

“跑”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運動的美感,而“走”則更為悠閑奔放。這反映了中國現代美學史上兩位泰鬥的不同態度和人生態度。

從美學體系看,朱光潛的美學是西方的、現代的、理論的,宗白華的美學是中國的、古典的、抒情的。可以說是基於靈魂之筆,書本之言。

所以王先生壹生著述甚少,美學方面的論文只有30篇,而這次美學行走所收的22篇論文,都是他時隔60年後所寫。當時,呂不韋下令公開撰寫《呂氏春秋》。書完成的那壹天,它積累了大量的資金,並招募了世界上所有的抄寫員來找出它的缺點。挑出壹個單詞的人被獎勵1000美元。

不過對於宗先生的審美走法,我覺得“壹言以蔽之,壹字千金”太功利了,每壹個字都更符合宗先生的氣質。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去讀這麽難得的名著,而應該把它當成商品。

宗先生原是詩人,古典浪漫主義詩人。他具有古典文人那種“空池流泉,古鏡照神”的藝術靈魂和“落花無聲,人無動於衷”的藝術人格。

他“有壹個空空的頭腦,裏面裝著幾千面鏡子,各種情況侵入人的生活,感染人的本性。”甚至在他的學術著作中,他也把它發揮到了極致。

(正如唐君毅所說,“西方人是從科學的角度看藝術,中國人是從藝術的角度看科學”。)王國維《人間詞話》以“鬧”字說“紅杏枝頭急”,境界盡出”。

但宗先生有意用“行”字,足見其學術生活的真實“風範”。在生命的悠閑漫步中,壹切關於美的事物,美的靈魂,古今中外,盡收眼底,然後像壹條松樹中的涓涓細流,感染了作者的精神。

《美學散步》與其他美學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其詩意的語言和作者真實本性在筆下的表達。下次面試舉壹兩個例子。

在《中國藝術境界的誕生》中,宗先生談到中西藝術精神的差異時說:“希臘神話中,水仙之神從水中望自己,惜其仙姿,無限相思,憔悴至死,而中國的蘭生谷,有自己的倒影,有自己的自戀,感到孤獨,卻有壹個,壹個微笑相伴。吸氣呼氣,宇宙息息相關,自成壹體。這是多麽簡潔生動的語言啊?什麽樣的崇高意境在《論敦煌藝術的意義和價值》中,他說:“豐富的壁畫及其崇高的境界,真像壹場夢,從沒落的民族心靈中消失了。

支撐藝術家藝術環境的是殘水和孤花殘葉。雖然很美,但缺乏宏大的規劃。

上帝保佑中國!在西樵的敦煌石窟中,為我們保留了千年的燦爛遺產。我的藝術史可以改寫了!“請註意,壹向平和淡泊的作者在這裏連用了兩個感嘆號,可見其喜。

這讓我想起了余在道觀塔裏的哭泣和憤怒。作為中國文人,他們因祖國文化的興衰或喜或悲。

在《論世說新語·晉人之美》中,談到晉人殉難時說:“自稱維護倫理的曹操,白白殺了孔融,又屠殺了他八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孩子。誰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在這裏,或許我們並不認為宗白華是壹個美學家,而是壹個具有民族氣節的中國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必在宇宙內外。

在氣中可以寫,氣外可以觀察。在裏面會讓妳生氣,但是在外面會讓妳興奮。"

而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所指出的“俯仰自得”二字,更是閑適清高。他說“中國的詩人和畫家真正是以‘自得其樂’的精神來欣賞宇宙的”,“自得其樂”是壹種有節奏的、音樂化的中國人的世界觀”。

這種自鳴得意的世界觀,從宗先生的《浮雲》短詩中便可見壹斑:夜晚,我覺得自己小小的身軀是壹顆小星星,在群星中閃耀,隨星流動。然後就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壹面鏡子,宇宙在裏面閃閃發光。

正是有了這種包容的胸懷,宗白華先生以壹種“行走”的姿態,為我們呈現了壹個藝術、生活、宇宙的美好世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整本書《審美的行走》就像行走壹樣漫無目的,不知所雲。它始終貫穿著王先生的壹個美學理念——壹切藝術都以建築和音樂為基礎。

他說,“音樂和建築的秩序結構可以直接啟發宇宙中的和諧與節奏。所以,壹切藝術都趨向於音樂這個建築的建築師的狀態。”

宗炳“撥弄和練習使山響”,舞蹈是為了使它“像建築的秩序為音樂流動壹樣緊密”。甚至德國人都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藝術展示了宇宙的創造。

有多少人能把宇宙的生命看得如此透徹?有多少人能把“走”作為自己的生活姿態?余說,“讓生命得到凈化,充滿魅力”。我覺得這種凈化應該從審美的行走中尋求,這種魅力應該從宗白華先生的“行走”足跡中品味。由此,我想到了汪曾祺的《取環》。子明出家的和尚廟門上有壹副對聯:“大肚子能容下世間難容之事,嘲笑世間可笑之人。”

這是我們追求的人生境界。在美學中走壹走,妳會發現,我們普通人在閱讀書籍、繪畫、雕塑、建築甚至音樂的時候,看到的、理解的只是壹張只有形狀的底片,而宗白華先生和他的“美學走”是沖洗照片的藝術家,於是壹張色彩斑斕的照片就出現在我們眼前,那不過是王國維世界的八卦。

“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