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裏李白的這兩句詩 為什麽被蘅塘退士稱為千古麗句
李白的絕句千古以來受到歷代名家的稱頌,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目錄下,李白入選了兩首詩,壹首是《早發白帝城》,壹首是《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後者的前兩句被編者孫洙稱為“千古麗句”。蘅塘退士這樣的評價有什麽道理呢?先看看這首詩《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首先從整首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兩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兩句敘事,點明“辭”和“下”,三句壹轉,末句留白,化用曹植“愛至望苦深”詩意,悵別之情,盡在言外。有的詩作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詩全篇很好,但是沒有出奇的佳句,李白這首詩好在“有句有篇”。不僅是前兩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氣象開闊,余韻深長。
第壹句是敘事並不出奇,千古麗句準確的說是第二句出彩: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所以是麗句是因為用了“煙花”這壹意象形容美麗的春天,特別是分手之處是曾有神仙往來、名士契闊的黃鶴樓,目的地還是令人向往的古揚州 。黃鶴樓、煙花三月、揚州,三個絕妙形象的組合成就了千古麗句。
隋朝開通大運河之後,古揚州漸漸富甲壹方,成為東南經濟中心與交通樞紐。孟浩然在這個“煙花三月”的季節,從黃鶴樓下泛舟東去揚州,壹路上飽覽大好河山,留下詩人悵望江天,思念之情含著向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絕。
古人寫詩用語華麗並不難,能夠成為“千古麗句”被人推崇傳唱還有壹個更為重要的原因。胡應麟《詩藪·內編》 曾經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明代王世懋《藝圃擷餘》寫到:“(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這兩個人說的是同壹個意思,就是李白的絕句“自然”而成,“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古人作詩為刻意追求“工”反而失之於雕刻痕跡過重,落入匠人習氣。王世懋之所以認為唐朝李白絕句第壹,是因為“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這首詩寫成年代有些爭議,有的記載是於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有的是726年,有的記載為728年,這正是整個唐朝最美好的時代。李白此時年在26-30歲之間,尚未成名,而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正是40歲左右。公元728年對於孟浩然來說是壹個重要的時期,當年他參加科舉落第。無論這首詩寫於他落第之前還是之後,此時的孟浩然依舊胸懷抱負,壹心入仕。李白的這首詩雖然沒有刻意描寫孟浩然的形象,但是在“煙花三月”的美景中“下揚州”,可見心情與風貌還是不錯的,賓主二人都對於未來充滿了憧憬。送別之詞,從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見愁苦,卻是雄壯而渾厚的盛唐氣象。這是盛唐詩與中晚唐詩的區別。
孟浩然在科舉失利以後暢遊江南,734年又回到長安參加考試,不幸又壹次落第,基本斷絕了科舉入仕的夢想。第二年在孟浩然去了襄陽,不久又壹次遇到李白,李白寫了壹首著名的五言律詩《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此時孟浩然已近暮年,幾年以後(740年)就去世了。兩年以後,經元丹丘的推薦,李白受到玉真公主的賞識,被唐玄宗召見於金鑾殿,命待詔翰林,進入了自己的人生高峰。
回想當年二人在黃鶴樓的離別時刻,“煙花三月”之中,兩個名垂千古的大詩人依依惜別,壹個初出茅廬、躊躇滿誌,壹個風華正茂、風度翩翩。黃鶴樓下,吟哦之間,江水東流,孤帆遠影,恍如神仙壹般。後人讀此詩,如在目前,稱之為千古麗句,真是恰如其分。
註1:這首詩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用的“人”字出律,成為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中少見的壹例。《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七言絕句除了李白這首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折腰外,幾乎都是標準的近體詩。
註2:《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其中第三句與第四句意義近似,紅顏棄軒冕和迷花不事君都是表達了歸隱的意思,在作詩應當盡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