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蟬的詩句與賞析

關於蟬的詩句與賞析

1.對古詩“蟬”的賞析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劉學鍇)。

2.對古詩“蟬”的賞析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劉學鍇)。

3.(壹)詩歌鑒賞蟬◇虞世南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

(1) 蟬聲響亮而高遠,古往今來,那“知了,知了”的鳴唱,曾使情感豐富而細膩的詩人們寫下了諸多優美動人的詩篇.“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4.描寫蟬的古詩詞

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

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壹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

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

4、蟬發壹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5、壹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

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

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壹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

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

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

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壹聲來枕上,夢裏故園秋。——《聞早蟬》

11、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唐·白居易《早蟬》

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

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壹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

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裏,新蟬忽數聲。——《聞蟬》

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

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秋蟬聲》

17、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白日兮將短,秋意兮已滿。——《聽早蟬歌》

18、新蟬終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雜,故人聞不聞。——《聞新蟬寄桂雍》

5.蟬 虞世南 (古詩鑒賞題目)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註:垂綏,指蟬。

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 A.首句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含有象征意義。

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詩人將“貴”與“清”統壹在“垂綏飲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說蟬聲之遠傳。

“流響”狀蟬聲長鳴不已,悅耳動聽,壹個“出”字,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C.三四句蘊含深意,表面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

D.這首詩,事、景、情、議融為壹體,顯示出詩人寓情於景的藝術才能。 新題型 ※(1)這首詩從整體上看運用了什麽表達手法?請說出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答案:運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對蟬的生動描寫,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

(2)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蟬的特點?指出相應詩句並簡要分析。 答案:首句寫了蟬的形狀“垂綏”,食性 “飲清露”,寫出了蟬的生性高潔;次句寫蟬聲“流響”寫出了聲音的響度與力度。

(3)通過這首詩作者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答案:蟬聲遠傳,是由於“居高”而致遠,這告訴我們壹個道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然能夠聲名遠播。

6.蟬 虞世南 賞析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壹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

這壹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壹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壹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壹,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壹“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

“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壹“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壹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有了這壹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

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壹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壹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裏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壹正壹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壹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壹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劉學鍇) 贊同我哦!。

7.虞世南寫蟬的賞析

虞世南 《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對詩的內容進行理解賞析。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壹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出藝術上的契合點。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詩的最後評點道,這完全是由於蟬能夠“居高聲自遠”,而不是由於憑借秋風壹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無非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美的力量,絕非依憑見風使舵,或者什麽權勢、關節和捧場所能得到的。實際上,詠蟬包含著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淩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壹,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壹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譯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並不是借助了的秋風。

8.賞析《禪》這首古詩

答:這是首詠物詩,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

1、第壹、二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蟬用細嘴吮吸清露,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2、第三、四句:“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憑借“秋風”,如見風使舵,或者什麽權勢、關節和捧場壹類外力所致,而是來自品行高潔、來自人格的力量所致。這些詩句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人做官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擴展資料:

《禪》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1、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禦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後,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1)、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壹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

(2)、三、四兩句,壹句說蟬,壹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壹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壹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份淒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

資料來源: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