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勤奮的現代詩歌

關於勤奮的現代詩歌

(領) 天地蒼蒼,乾坤茫茫,中華少年,頂天立地當自強。 (合)陰霾充斥的日子,用虔誠祈禱平安; 昏暗遮住的天空,以熱血尋求希望; 災難面前,勇於面對! 重任在肩,敢於擔當! (領)還記得汶川地震中最美的隊禮嗎? (1、2合)那是感恩,更是堅強,讓多少人淚眼汪汪; (領)還記得汶川地震中最美的微笑嗎? (3、4合)那是樂觀,更是向上,又讓多少寸斷柔腸; (合)地動時,稚嫩的雙手推開同伴,把生還的希望留給別人; 災難後,澄澈的眼眸安慰生者,把堅定的信心寫在臉上; 天可崩,地可裂,萬劫千難壓不彎我們的脊梁; 大後方,愛心如潮,紅領巾在閃光; (領)還記得那壹枚枚硬幣嗎? (1、2合)那是奉獻,是真情,更是壹顆顆幼小的心靈在成長; (領)還記得那壹抹抹身影嗎? (3、4合)那是領巾,那是隊禮,更是壹個個懵懂的少年在茁壯; (合) 燭光中,雙眼泛紅,手貼心口,誠摯祈願; 吶喊時,目光如炬,緊握雙拳,歌聲嘹亮; 血可流,心可傷,無限忠誠鑄就成鋼鐵頑強; (領) 我們不再是溫室中弱不禁風的花朵,我們要做赤壁上筆直的白楊; (合)風沙吹不倒,艷陽灼不傷,歷經風雨茁壯,再茁壯!頑強再頑強! (領)我們是祖國美好的明天,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壹句流傳千古的豪邁誓言在回響 聽,: (合)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 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1、2合)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壹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3、4合)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領)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合)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我壹向喜歡說自己懶惰,那前提是對方是中國同胞,不會當真,壹定會贊美曰:君何其謙遜也,真可造就!我於是乃繼續謙遜道:"哪裏哪裏,多指教!"如此,可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但後來我感覺自己錯了,在中國居然有人要來當真.何人?詩人也!詩人乃賜教於我曰:要認真!而我自己感到認真得已經很累,想用懶惰來調侃壹下以示勞逸結合.偉人曰: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就在我寫點短的懶惰文字而令讀者看得省事壹點的時候,現代詩正在勤奮地膨脹著自己的長度.我想,大凡中國的讀者都頗受古典詩歌特別是唐詩宋詞的影響,那影響便是"短",或者叫簡練精練.所以,中國人說到詩,多半腦子裏浮現的是像格律那樣"短"的文字,並不去想<<孔雀東南飛>>那樣的長詩.而且,讀者並不喜歡寫詩的人把話說完而自己被認做愚鈍不用動腦筋去想,以我所遇的讀者,其實是很喜歡自己動動腦筋的,那原因很簡單:讀者的頭顱是生長在他們自己的脖子上而非詩人的頸項上. 我自求學到如今,也很受先秦文學唐詩宋詞的教誨,每當自己要寫字,就想,祖先說話真夠水準,短短的幾個字竟然可以表達如此豐富的內涵!於是我乃肅然起敬,心想,我們是自豪的現代人,都說時代在進步,可不能令祖先失望,雖然祖先也寫長文字,如西洋人的祖先就有<<荷馬史詩>>,但畢竟不多,如果多,那壹定會被小說取代而滅亡.所以,像<<荷馬史詩>>那樣的巨著,壹般是放在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學史供人們瞻仰或資研究家研究之用,壹般的讀者即使文學素養再高,恐怕也很難天天捧著以標榜自己. 沒有現代詩,只有漢樂府《長歌行》:“青春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到東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詩歌是側重表現詩人思想感情的壹種文學樣式。但感情並不是詩,從感情到詩,這中間有壹個具體外化的過程,這個外化的過程既是 “意與象俱”的意象構造過程,更是“思與境諧”的意境營造過程。壹首詩有無詩味,說到底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美巧妙的意象。壹首詩是否韻味獨特,是看該詩有沒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詩評家論詩經常要用的兩個術語。然而幾本權威的寫作教材,如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寫作學高級教程》、甚至相當權威的《寫作學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現了這麽壹種情況:強調意境的創造,淡化意象的創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個章節都未提出過“意象”這個概念。對於既成名作,欣賞者很自然的會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也就是說,從文學史的角度或者從賞析的角度強調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寫作教材不是專門再現文學史實,也不是特意進行作品賞析,而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理論,懂得常用文體的基本寫作規律,鍛煉常用文體的寫作技能。在常用文體寫作中,詩歌的寫作是教者較難講授學生也最感發怵的,尤其是許多學生精心創作的“詩歌”,在行家眼裏,了無詩味,壹句簡單的結論“不像詩”!詩味從何而來?詩歌寫作的關鍵是什麽?意境和意象之間到底是什麽關系?本文現在對這些問題—壹加以探討,壹家之言難免偏頗,乞望各位方家指正。壹般教材中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問題在於意境創造,意境美則詩味足。本人認為詩歌的寫作焦點應是意象組合,意象選擇得巧妙,相互之間組合自然,融鑄天衣無縫,自然意境獨特。說到底詩歌的寫作應是意象選擇在先,意境是全詩寫完之後呈現的壹個整體內涵。即起點在意象,終點在意境,詩像不像,是看待有無詩味,詩味來源於意象;詩美不美,是看詩有無意蘊,意蘊來自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其實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意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詩歌的創作過程,總是詩人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引起了特別動人的感覺,出現了異樣的情思而獲得第壹個意象開始的,這第壹個意象往往成了這首將要產生的詩的核心意象。這第壹個意象是怎麽產生的?可從寫作的具體實踐來看。壹般詩歌的寫作思路有兩種:壹種是先有情思,然後借物巧言之,謂之情思的物態化;另壹種是詩人眼中先見某物,然後托物言誌,謂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這個“情思的物態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如能“物我交融”“心物兩契”則妙,若“心物兩離”則難以引起讀者***鳴。所以對於詩人來說,與其苦心尋找那可遇不可求的靈感,不如留心捕捉鮮美而易逝的意象。意象並非現代詩歌的專利。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而把這種傳統創造性地加以發揚光大,則是當代詩人自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傾向。簡單的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壹種富於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於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意象壹般以兩種形態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壹組或壹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也稱意象體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等就是單個意象,人們常常又把這種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壹個“部件”。它們不能離開整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壹旦離開了《天凈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有壹個整體意象。 意象是詩歌寫作的焦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有意象就有詩味,無意象就無詩味。因此詩歌的寫作既忌有意無象,也忌有象無意,如某刊物發表的壹首詩《勤奮》,可謂有意無象:“天才與勤奮作伴/成功與刻苦相連/不要期待幸運/也不要坐等明天/聽天由命,是懶惰者的信條/把握人生,是勤奮者的箴言。”這樣的詩,只是壹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視形象,不講意象,因而就像“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壹類的小格言壹樣,作為格言尚可,作為詩實在不行。高爾基說得好:“真正的詩,即使略帶哲學性,總是以專講道理的東西為羞恥。” 另壹種情況是有象無意,有壹首詩歌這樣寫道:“平滑的鏡面/反射著物體的圖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臉/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詠蝦為:“彎著腰,絕不是對人恭敬。”詠山羊雲:“翹著的胡子,不表明年歲大。”都是只知狀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詩情畫意,充其量不過是對事物特有形態的解說,味同嚼蠟,實為無深刻意蘊的膚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