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
(賦西漢)魏徵2.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3.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
(帝京篇)李世民4.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5.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
(遊俠篇)陳子良6.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7.壹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
(還京贈別)盧照鄰8.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9.漢家伊洛九重城,禦路浮橋萬裏平。
(闕題)楊師道10.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11.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
(文德皇後挽歌)朱子奢12.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13.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
(還珠橋)華鎮14.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藥15.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賦得浦外虹送人)陳潤16.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17.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
(疇昔篇)駱賓王18.鵲橋波裏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七夕)任希古19.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
(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20.畫橋飛渡水,仙閣湧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莊)劉憲21.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
(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22.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23.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
(遊石淙山)張昌宗24.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25.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橫吹曲辭·後出塞其二)杜甫26.煙氣籠青閣,流文蕩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27.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
(長相思)蘇颋28.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送冷朝陽還上元)韓翃39.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
(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30.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31.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
(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32.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33.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
(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34.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35.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
(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36.玉節隨東閣,金閨別舊僚。若為花滿寺,躍馬上河橋。
(留別)楊凝37.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38.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
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采桑)劉希夷39.橫遮野水石,前帶荒村道。
來往見愁人,清風柳陰好。(板橋)司空曙40.幾處白煙斷,壹川紅樹時。
壞橋侵轍水,殘照背村碑。(閑步)司空圖41.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
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42.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
慘日映峰沈,愁雲隨蓋轉。(感懷)董思恭43.淒清回泊夜,淪波激石響。
村邊草市橋,月下罟師網。(青弋江)顧況44.漸入新豐路,衰紅映小橋。
渾如七年病,初得壹丸銷。(歸路)陸龜蒙45.南橋春日暮,楊柳帶青渠。
不得同攜手,空成意有餘。(贈別)皇甫冉46.翠色晴來近,長亭路去遙。
無人折煙縷,落日拂溪橋。(途中柳) 李中47.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
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上洛橋) 李益48.橋上車馬發,橋南煙樹開。
青山斜不斷,迢遞故鄉來。(早發汾南)王建49.劍留南鬥近,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50.九十九岡遙,天寒雪未消。
羸童牽瘦馬,不敢過危橋。(漢東道中)蔣吉51.故國歌鐘地,長橋車馬塵。
彭城閣邊柳,偏似不勝春。(揚州懷古) 李益52.驛步堤縈閣,軍城鼓振橋。
鷗和湖雁下,雪隔嶺梅飄。(雜題九首)司空圖 53.還鄉不見家,年老眼多淚。
車馬上河橋,城中好天氣。(路中口號)皇甫曾54.巖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
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55.欲上祝融峰,先登古石橋。
鑿開巇嶮處,取路到丹霄。 (登祝融峰)李徵古56.窮陰初莽蒼,離思漸氛氳。
殘雪午橋岸,斜陽伊水濱。 (和晉公三首)李紳57.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58.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
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遊蜀)駱賓王59.秦作東海橋,中州鬼辛苦。
縱得跨蓬萊,群仙亦飛去。(續古二十九首)陳陶60.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
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61.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62.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
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63.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
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64.春來無處不春風,偏在湖橋柳色中。
看得淺黃成嫩綠,始知造物有全功。(柳)陸遊65.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城歲月遙。
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楓橋)張祜66.虹橋千步廊,半在水中央。
天子方清暑,宮人重暮妝。(雜曲歌辭·天長地久詞)盧綸67.梅市橋邊弄夕霏,菱歌聲裏棹船歸。
白鷗去盡還堪恨,不為幽人暖釣磯。(晚歸)陸遊68.小。
2.關於橋的詩句或句子天凈沙·秋思
作者: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詞句註釋
⑴天凈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⑶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⑸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2] [3]
白話譯文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
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壹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前行。
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關於橋的詩句詩詞名句
商山早行
作者: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詞語註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⑵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壹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壹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裏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壹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白話譯文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壹路遠行,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壹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裏。
3.與橋有關的詩句及情感作者: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出自元代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壹***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但卻描繪出壹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淒苦的心境。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歌的藝術特征。
壹、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壹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壹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征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壹。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
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雲:“壹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
而最後壹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
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壹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
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
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壹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沈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
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並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壹性。
在同壹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並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於壹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同傳達著作者的同壹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壹致性、單壹性。
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壹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壹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壹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於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並列式意象組合”,其實並列之中依然體現出壹定的順序來。
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壹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
由於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範圍。最後壹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壹時多空的場面。
由於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
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壹。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壹由遊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並不新穎。其中“古道”壹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裏》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壹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壹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
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壹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
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
壹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
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壹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淒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淒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
他刪了壹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壹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壹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
4.關於橋的古詩上洛橋
作者:李益 年代:唐 體裁:五絕
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註釋:
“洛橋”,壹作“上洛橋”,即天津橋,在唐代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洛陽市)。當大唐盛世,陽春時節,這裏是貴達士女雲集遊春的繁華勝地。但在安、史亂後,已無往日盛況。河南縣還有壹處名園遺址,即西晉門閥豪富石崇的別廬金谷園,在洛橋北望,約略可見。詩人春日獨上洛陽橋,北望金谷園,即景詠懷,以寄感慨。
它先寫目中景。眺望金谷園遺址,只見柳條在春風中擺動,婀娜多姿,仿佛壹群苗條的伎女在翩翩起舞,壹派春色繁榮的好風景。然後寫心中情。面對這壹派好景,今日只有詩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華的洛陽橋上,覺得分外冷落,不勝感慨系之。
顯然,詩的主題思想是抒發好景不常、繁華消歇的歷史盛衰的感慨,新意無多。它的妙處在於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所造成的獨特意境和情調。以金谷園引出洛陽橋,用消失了的歷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華,這樣的構思是為了激 發人們對現實的關註,而不陷於歷史的感慨,發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輕快形象起興,仿佛要引起人們對盛世歡樂的神往,卻以獨上洛橋的憂傷,切實引起人們對時世衰微的關切,這樣的手法是含蓄深長的。換句話說,它從現實看歷史,以歷史照現實,從歡樂到憂傷,由輕快入深沈,巧妙地把歷史的壹時繁華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為壹體,意境浪漫而真實,情調遐遠而深峻,相當典型地表現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時代脈搏。應當說,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詩中,它是別具壹格的即興佳作。
5.關於橋的詩句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回環鳥道接長橋,雲影山光入望遙。
縮千裏為咫尺,聯兩地成壹家
水光遙接漢,虹氣上淩虛
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渡鏡中梯
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溪上還珠太守家,小橋斜跨碧流沙。
橋西暮雨黑,籬外春江碧。
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6.關於橋的詩句成都曲 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裏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天凈沙 春 無名
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
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送人遊吳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絕句 僧誌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