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早冬》翻譯
江南的十月天氣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壹樣可愛。
寒霜未凍死小草,太陽曬幹了大地。
老柘樹雖然葉子黃了,但仍然像初生的壹樣。
這個時候的我只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走入酒家。
意譯
十月江南的好天氣,冬景好似華麗的春天。
小草上落下壹層輕輕的薄霜,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像被風幹的沙粒。
老柘被樹嫩黃的樹葉裝裱的猶如壹棵嬌嫩的小樹,寒櫻不依時序開出枝枝白花。
此時我卻羨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閑,不知不覺步入酒家。
註釋
1.春華:春天的花,這裏指春天。
2.漠漠:廣闊。
3.柘(zhè)葉:柘木的葉。
4.寒櫻:秋冬時節的櫻花樹。
5.五馬:五馬並馳,太守(刺史)的別稱。無由:沒有辦法。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詩大致寫於任職其間。
白居易《早冬》賞析
《早冬》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壹首七律。首聯總寫江南早冬給人的感覺——初冬時節的江南,天氣晴暖,像陽春三月壹樣美好。壹個“好”字,是作者對“十月江南”的整體評價,好像不帶感情,又好像飽含深情。宋代文學家蘇軾在贊嘆西湖的美景時,也用了壹個“好”字,樸實的字眼,往往最能傳達出那種無法言說的美。下句“可憐冬景似春華”是對“好”字的詮釋。“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言冬景溫柔,毫無肅殺之感,反而煥發著蓬勃朝氣。
中間兩聯集中寫景,是對“冬景似春華”的具體刻畫。“霜輕未殺萋萋草”,是說江南的初冬有“冷”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溫柔,薄霜下了壹層,籠罩著小草,卻沒有把小草凍壞。“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江南的初冬之景,並沒有不妥之處,正如杜牧所寫的那樣——“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日暖初幹漠漠沙”句,也強調了冬日的溫暖,言冬陽普照,曬幹了廣闊的沙地。
頸聯抓住了冬日的兩種典型色彩“黃、白”,為畫面增加了暖的色調。柘葉經霜之後,變成光鮮的黃色,本已到了雕零的邊緣,但詩人以“春天”的眼光,卻看到了另壹種境界——樹木的新生;同樣,在詩人看來,櫻花樹雖然沒了綠葉紅花,但那白色的枝幹,又何嘗不是壹種光亮潔白的花呢?
以上兩聯,寫景與眾不同,構思別出心裁,“萋萋”、“漠漠”疊詞的運用,增加了詩的節奏感,鏗鏘有致。雖然,作者壹直在描寫景物,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他輕松愉悅的心情,更能感受到他樂觀曠達的心態。尾聯言冬景怡人,讓“我”心情舒暢,真想做個自在閑人,想醉就醉,只可惜“我”為官職所累,沒有辦法自由出入酒家,結句表達出詩人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向往之情。
白居易《早冬》原文
早冬
白居易?〔唐代〕
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閑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創作背景
白居易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歷七年(772),至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5、6年的顛沛流離生活中,白居易接觸到民間疾苦,並受到當時任蘇州、杭州刺史的兩位詩人韋應物、房孺復的影響,作有《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賦得古原草送別》等詩篇,15、16歲時,立誌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