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 婦
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
憫 農 李 紳 春種壹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江上漁者 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 出入風波裏。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2. 有關勞動的詩句
1、《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3、《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4、《四時田園雜興》 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3. 有關勞動的詩句
唐代詩人李紳可謂把勞動者的勤苦寫到了極至,他的那首《憫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詩生動刻畫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裏勞作,那壹滴滴汗珠灑在灼熱土地上的情景。明代馮夢龍有詩雲:“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得。”告訴人們所有的富貴榮華,無不是從艱苦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除此之外,無論是劉禹錫的“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還是鄭遨的“壹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都在告誡我們,要懂得尊重勞動人民,並珍惜那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唐太宗李世民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他這樣教育太子:“朕壹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朕壹衣,則思紡織之辛苦。”意思是說,我每逢穿衣吃飯,都會感念耕種的農民和織女的艱辛。
生命因勞動而美麗,美麗因勤勞而精彩。宋代範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如此描述農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聲裏輕雷動,壹夜連枷響到明。”寫出了農民收獲的歡樂和勞動的愉快。而他在自己的另壹首同題詩裏有雲:“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又把那種男耘田,女織麻,孩童也學種瓜等幾幅饒有意趣的農家生產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李白壹生寫詩無數,流傳下來的就有近千首。他有壹首題為《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的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是壹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較為罕見,因而極為可貴。透過短短二十個字,我們不難感受冶煉工人的辛苦以及作者在字裏行間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五月,是麥收的農忙時節。熟透的小麥紮煞著麥芒,猶如壹片金色的海洋,微風壹吹,沙啦啦作響。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觀刈麥》中這樣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描寫了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的情景。而勤勞的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