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人們經常喜歡點燃壹些響亮的東西來慶祝。在紙出現之前的社會,人們在壹個空竹筒裏點燃壹些幹草,然後堵住筒口,把許多竹筒綁在壹起。因為幹草燃燒產生的熱量排不出去,竹筒就會爆炸,發出很大的響聲,相當於現在的鞭炮,所以才會叫爆炸。
早期沒有火藥的時候,竹子等稍有水分的易燃植物被焚燒,燃燒時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
有了火藥,沒有紙,大家都知道火藥壓得越緊,效果越好,威力越大。在早期,紙是階級社會中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買得起的東西。沒有中空的竹關節,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當廉價紙普及後,竹關節逐漸被淘汰,加上沙子,密封性能極好。
《荊楚紀年》說:“正月初壹,雞鳴,庭前放鞭炮,避邪。”這壹記載表明,鞭炮是古代驅趕瘟疫和邪靈的聲學工具,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壹開始就帶有壹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古人的誤解造成的。據《神經》記載,在古代,人們穿過深山紮營,晚上燃起篝火,壹是為了做飯取暖,二是為了防止野獸入侵。但是,山裏有壹種動物,它不怕人,也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吃。
為了對付這種動物,人們想到了在火中燃放鞭炮,利用竹子的爆裂聲來驅趕的方法。這裏說的動物叫“山嫂”。古人說能使人忽冷忽熱,是鬼使人得了忽冷忽熱的病,嚇走了山,也就是驅除了邪靈,使人得了吉祥平安。
唐初,瘟疫遍地。壹個叫李天的人把硝石放在壹個竹筒裏,點燃它,使它發出更大的聲音和更強的煙。結果,山嵐的瘴氣被驅散,流行病被制止。這是最早的鞭炮原型。後來火藥出現了,人們就在竹筒裏裝滿硝石、硫磺、木炭燃燒,產生了“爆炸戰”。到了宋代,人們開始用紙管和裹著火藥的麻桿制作“炮”(即鞭炮)。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流行編曲》記載:“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之卷紙。叫做“鞭炮”。
無論是過年過節、結婚、升職、樓宇竣工、店鋪開業等。,只要是為了表示幸福,人們都習慣燃放鞭炮來慶祝這壹習俗,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荊楚時代的故事》曾記載,正月初壹,公雞第壹聲啼叫,大家就起來在自家院子裏放鞭炮,驅趕瘟神的邪靈。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就用火燒竹子使其爆裂並發出聲音,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安泰的美好渴望。
在唐代,鞭炮又叫“爆桿”,大概是指壹根長竹竿壹段壹段地燃燒,發出連續不斷的爆破聲。南昌詩人賴虎《早春》詩:“新歷只開半開,小庭猶爆。”我寫的是春節燒竹竿的場景。後來,煉金術士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壹起可以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
有人把火藥裝在竹筒裏引爆,聲音更大,使古老的燒竹習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北宋時已經有用卷紙包裹的煙火,有單響和雙環之分,改名為“爆破戰”。人們還把許多小鞭炮像鞭子壹樣串在壹起,叫做“鞭炮”。它們被點燃後,噪音是無止境的。鞭炮的名稱壹直傳承至今。
燃放鞭炮的由來
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面目猙獰。“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吃牲畜,傷人性命。
所以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
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著嘶嘶聲,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
只有村東的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夜,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
老婦人驚訝地仔細看,發現他英俊瀟灑,精力充沛,與眾不同。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
“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當我們接近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
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
村民們湧向老婦人的房子,卻發現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未燒的竹子還在爆炸,房子裏的幾支紅蠟燭還在發光...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親朋好友家中祝賀、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獸的方法。
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