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意象分別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1.“郵票”意象涵蘊著的是詩人憂愁的情感,它暗示著造成最為親密的母親不能直接相見這種結果的原因是由於大陸和臺灣政治上的睽隔。
2.“船票”暗示隨著歲月的增長,鄉愁的睽隔也日益沈重。
3.“墳墓”暗示鄉愁因長時間的睽隔而化為永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劇。
4.“海峽”則把隱性的政治顯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陸和臺灣的政治睽隔,不僅是個人、家庭的悲劇,更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擴展資料:
余光中的鄉愁始終是濃釅如酒般煎熬痛楚了數十年,酒如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在這人生數十年的鄉愁等待中,黑發變白發,鄉愁化為墳墓。雖然,母親對遊子的眷顧情懷永遠沒有改變,“喊我/在海峽這邊/那邊”,但卻因為“壹灣淺淺的海峽”而直至現在無法改變。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的痛楚事實。余光中鄉愁系列詩作意象簡潔明了,形象地寄寓了詩人的鄉愁情感,但也意蘊豐富,含蓄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睽隔是造成鄉愁的根本原因,進而抒發了渴盼祖國早日統壹的強烈願望。這是中華民族的***同願望。
余光中的壹生是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的聚散離合。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鄉愁》這首詩。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
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 40 余種。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壹樣長》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於臺灣逝世,享年89歲。
百度百科-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