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於南陽。

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於南陽。

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壹。由此衍生的中國情人節,積澱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成為人們祈求壹切幸福、抒發情感、和諧相處的重要傳統節日。為了進壹步繼承和保護祖先留下的這壹豐厚的民族文化遺產,作者引經據典,追根溯源,初步證明牛郎織女起源於古代南陽。

地域環境孕育了古老的傳說。

南陽,原名萬,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北臨伏牛山,東臨桐柏山,西臨秦嶺,南臨漢水。北控汝洛,南蓋荊襄,西過陜西,東連江淮。古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貫穿南陽的“夏道”成為楚國與中原各國溝通的重要通道。

南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戰國時期,南陽淅川丹陽成為楚國的都城。東漢光武帝劉秀和他的重要文官將領都在南陽發跡,因此南陽被稱為“南都”和“帝王之地”。同時,南陽也是南北文化和科技發展的交匯點。各種文化因素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楚風漢韻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

漢水最大的支流白河環繞南陽,素有“漢中天白水”之稱,類似牛郎織女傳說中的河漢、天漢、銀河。據著名歷史學家錢穆《楚辭地名考辨》引蕭詧《時頌》雲:“彼南故國,乃天人之寶。”牛郎織女傳說中,南陽城西二十裏的牛家莊(又名桑林),位於白河西岸,對應的是梁蔭雲南朝小說中的說法:“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子之子,...答應嫁河西牛郎,婚後棄織,奉命回河東。”

牛郎和織女出生在楚國。

從牛郎織女的傳說追溯中國情人節形成的過程,時間在戰國時期,地點在楚國。在《詩經·瀟雅·大東》中有壹首詩,“足趾是壹個織女,終日七袋...幹完活,他牽著牛,不拿箱子”。這是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壹首與織女有關的詩《漢光》,詩中說“漢有遊女,不可思也”。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字指漢水、天漢(銀河),“流浪少女”壹詞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南洋人張衡的《杜南賦》中也有“高涵浪女采珠之歌”

楚人生活在江漢地區,他們對“漢代浪女”非常重視。此外,在楚民間,牛郎星常與河鼓三星混淆。南北朝時,南陽宗谷所著《荊楚年譜》壹書中的註釋說:“牛郎星,荊州名曰‘河鼓’”。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是河鼓就是牛。

地處漢水以北的南陽,素有“臥枕騎江漢,蓋三山帶湖”之稱。戰國時期南陽屬楚,楚都在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文化積澱深厚。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的重要條件之壹。

漢代畫像石確認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古代的星辰崇拜,是人們將天上的星星神化、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與織女星隔河相望,讓人產生無盡遐想。

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源於楚國,到了漢代,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加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成為繪畫、雕塑的重要素材。

漢代是中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漢代的南陽是中國的名城之壹,成為南北文化和科技發展的交匯點。各種文化因素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壹代天文學大師張衡就誕生在這裏。在這種背景下,南陽出現了大量的漢畫像石,生動地將星辰與傳說結合起來,這是歷史的必然。其中“牛郎織女星座”是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壹,也是牛郎織女傳承譜系的重要見證。

20世紀70年代,南陽白河西岸白潭漢墓出土了壹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從體態、神態、走路姿勢來看,右邊牛郎牽的牛無疑是壹頭馴養的耕牛——南陽黃牛。左下角織女的坐姿也是漢代女性的勞動姿勢。

絲綢之鄉起源於“帝女桑”

南陽是絲綢之鄉,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養蠶和絲綢業在周朝就已存在。西漢時期,南陽縣是中國八大絲綢產地之壹。東漢張衡在《南賦》中記載了“皇女之桑”贊美家鄉的話。《山海經》和《中山經》中記載的“皇女桑”,是依樹跪下的蠶神,住在南山(又名玄山)。臺北王孝廉《桑樹下的花花神》記載“這個頭發長在膝蓋上的女人,也是神話中的桑神,也就是之前提到‘皇桑’的皇帝的女兒,也許是牛郎故事中最早的‘織女’。”

南陽南召縣素有“柞蠶之鄉”的美譽。柞蠶的人工放養始於東漢。光緒十年在南詔立的蠶坡憲章碑,有“昨日黃帝夫人教百姓蠶...漢朝以後,光武姜葉的蠶變成繭,埋在山裏”。

牛郎織女傳說的很多版本都離不開織女的編織技術。在盤古發源地田凱的民間傳說中,記載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布的技術。這與著名的南洋絲綢密切相關。乞巧這壹源於中國情人節的習俗活動,主要是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仰慕。現在人們說起乞巧,往往會引用南北朝南陽人寫的《荊楚時代的故事》中的記載:七月七日是牽牛與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女子紮彩樓,穿七孔針,還是用金銀??石為針,陳瓜果在庭上討小聰明。

南陽地處荊楚之地,因此形成了乞巧的習俗。這種盛況,有壹首民歌為證:“今夜七夕看青天,引牛郎織女過江橋,家家望秋月穿紅綾。”以上見證了《乞巧》中織女與南洋絲最初的關系。

南陽牛歷史悠久。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場所有關,而且體現出明顯的農區特征。養牛是農區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是種田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南陽牛歷史悠久,自然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黑牛”、“普裏西拉養牛”...牛郎和織女是最精彩的故事之壹。今天的南陽是壹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也很輝煌。張衡盛贊家鄉的《杜南賦》有“百谷、雙翼、和諧”之意。

早在春秋時期,南陽黃牛就已經進入舍飼圈養階段。土生土長的秦項百裏奚,擅長養牛。在他落魄的生涯中,他在南陽以西的麒麟崗以放牛為生。他曾聽說周天子喜牛,即以養牛為梯迎,傳為佳話。漢代,鬥牛成為當時南陽的壹項流行活動,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今,壹年壹度的黃牛節使南陽黃牛文化得以傳承。

“牛”文化的這樣壹個淵源,造就了南陽西部的“牛家莊”和白河東岸的“牛郎莊”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遺跡隨處可見。

桑林、桑莊在全國各地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版本中,要麽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地點,幾乎都指向“南陽城西二十裏有個牛家莊”,要麽就是“牛郎是桑林縣人……”。民俗學專家張在《論中原古典神話的演變》中也說:“牛郎叫如意,南陽城西桑林村人……”。

根據故事從古代流傳到現代的地方,我們仍然可以在南陽城西20英裏的地方找到古桑林和相關的遺跡、習俗和傳說。在1981的地名普查中,據壹位博學的老人吳德明說:“我聽我奶奶說,古時候叫‘桑林’。自從我嫁到這裏,莊北就有了壹片數百畝的古桑林。”有壹處漢墓遺址,村民俗稱“桑墳”,草叢中、田埂邊有大量漢磚、桑毛。

桑莊(桑林)位於今天的“二十裏崗”,靠近從古至今的官道“下陸”。公元839年春,唐代詩人杜牧從宣州入京為官。途中,他經過牛郎織女的故鄉。在《鄉村之旅》中,寫得很有感情,“春天裏,半南半西,柔桑過村塢…………”,指的是“桑樹林”地區。詩人用線描的方法描繪了南陽西部“桑林”美麗動人的全景,其中“軟桑過村塢”描寫了廣闊的桑林,已覆蓋了村莊。

牛郎村和織女村在廣為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中,河西牛郎被嫂子趕出家門,帶著壹頭老牛和壹輛破車離開了桑林(又名牛家莊),住在河東岸。這與白河東岸“牛郎莊”的傳說非常吻合。

位於白河東岸的“牛郎莊”自古就有此村之名,至今仍保留著牛郎的宅基地、飲牛坑、牛家冢、鵲橋。壹英裏多外的石蛙村俗稱“織女村”。自古以來,石蛙的女孩從來不嫁“牛郎織女”,這是壹種受“牛郎織女”愛情悲劇影響的婚姻習俗。當地民眾認為,牛郎織女雖相愛,卻不能永生,成為當地揮之不去的陰影。還有壹種說法是牛郎莊太窮了。幾千年來,石蛙村沒有女孩嫁給牛郎莊。

牛郎莊有個傳說:挑桑錦的織女在白河岸邊遇到了河西的牛郎並相愛了。織女不顧父母反對,秘密嫁給了牛郎。久而久之,織女的父母發現並拆散了他們。渴望妻子的牛郎,正在這裏趕著找黃牛。因為織女的父母覺得牛郎太可憐,不讓他們見面。無奈之下,牛郎在附近搭了個小屋,住了下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村”。然而,不變的親情讓他們在村邊的鵲橋上悄悄相遇,傾訴離別之情。

史書記載都是指南陽。

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人民中廣為流傳,版本很多,但核心內容基本壹致。神話傳說從誕生到流傳形成了千篇壹律的故事。壹般堅持產地地名和風景,是神話傳說本土化的壹種表現,從而使人在情感上或直覺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可信,流傳更廣。

東晉詩人蘇煙在7月7日的《織女賦》中寫道:“織女思北,牛郎嘆南洋……”,而在全國各地流傳的故事版本中,幾乎所有的故事都指向“南陽城西二十裏有個牛家莊”或者“牛郎是南陽縣桑人……”。如海鹽出版社1997的《民間神話》《民間節日》;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俗大百科全書》2001;宗教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節日習俗》;亞洲交通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國節》等。其他的,比如網上傳播,報刊,口頭傳說明確指向南陽,就更是數不勝數了。

海鹽出版社1997出版的《民俗節》、《七夕節傳說》壹文中,不僅記載如意居住在南陽西部的壹個桑林小村,故事中還多次提到“南陽”、“白河”、“伏牛山”,完全是以南陽為背景:“南陽絲,由織布機織成,細而有光澤。隨著南洋絲綢的出口,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傳到了各地。”

不同版本中的人物、地點、景物都指向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的本土化特征。

中國的情人節習俗經久不衰。

如今,源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傳統節日——中國情人節習俗,流行於南陽所轄的十三個縣(市、區),豐富多彩,在南陽獨樹壹幟。其表現形式有祭祀儀式、廟會、飲食習俗、婚俗、喪俗、兒歌、民歌、鼓、遊戲等。據《明嘉靖南陽府誌》、《南陽民俗》等史料記載,清末明初南陽七夕仍十分盛行,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上牛郎織女”之說等等。這壹天,各種劇團表演天河比賽。

七月初七不僅繼承了“炸妥果”、“乞巧”、“祭”的習俗。這天早上,老人會把宣布黎明的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宣布黎明,縮短牛郎織女的相會時間。村民們想念牛郎和織女。每年七月的七夕,他們都會鉆到茶豆攤下,擺放瓜果,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中國情人節的由來。尤其是女生和男生,躲在茶豆攤下望著天空,談著戀愛。

每年七月初七左右,白河東岸的牛郎莊及其周邊村民都會去牛郎莊的牛家冢燒香,為兒女祈福。在2007年的中國情人節,成千上萬的人湧入牛郎村,探尋牛郎織女的遺骸,並為他們崇拜和祈禱。這壹天,宛城區政府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七夕文化節暨萬人相親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每年二月初七,在南陽以西二十裏的“桑林”,村民們自發組織“牛郎織女春節”,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據世代經營春節的魏文老人介紹,春耕即將開始,村民們為了懷念牛郎織女,祈求風調雨順,舉行壹年壹度的春節。春節持續三天,有戲班、黃牛交易、物資交換、民俗活動,充滿了鄉村泥土的芬芳。這期間,更多的青年男女墜入愛河,依依不舍。2007年的春會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也愉快地成為了“桑林榮譽村民”。

此外,南陽還流傳著無數的民歌、兒歌、山歌、鼓詞。甚至在勞動的時候,抒情的勞動號手也把牛郎和織女相提並論:“天上有個張齊傑,他把花送給別人...像牛郎織女”。千百年來,“織女村”的姑娘不嫁牛郎村,這是牛郎織女起源中典型的婚俗。

綜上所述,古老的楚漢文化和特定的地域環境孕育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同時,在商業遍布全球的商業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地,把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到五湖四海,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