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江西省下轄的壹個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處,相當於東經117度0.1秒-117度4分2秒北緯29度0.1秒-29度5分6秒。境內依山傍水,古陶瓷遺址遍布。它有著濃郁的陶瓷文化氛圍,是壹座美麗而獨特的城市。國內旅遊景點主要有景德鎮陶瓷博物館、龍珠閣禦窯址、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1)、1(1)、1(2)、1(3)、1(4)、65438。1(10)、1(11)、1(12)、古窯作坊(2)、2(1)、2(2)。4(1)、4(2)、4(3)、4(4)和三寶水地作坊、三寶陶瓷研究所、瑤裏古民居和古窯址(5)以及遍布城內外的各種民間陶瓷作坊等。景德鎮是壹個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旅遊勝地。
景德鎮是壹座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古鎮。
在漫長的歲月裏,這個城鎮的名字已經改了好幾次。“景德鎮”這壹名稱始於北宋景德鎮時期(公元1004-1007)。宋真宗下令昌南鎮向禦瓷進貢(6),並下令題詞“景德鎮年制”。因禦用瓷“光美,而四面有效”,被稱為“天下景德鎮瓷”,所以景德鎮得名,壹直沿用至今。
1949年5月5日,景德鎮脫離浮梁縣,於1953年6月5日成為江西省轄市。1982年,景德鎮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1985年升級為A類開放城市。
“土和水適合做陶器”
景德鎮及周邊地區有豐富的陶瓷工業原料——瓷石(7)、瓷土(8)、釉石(9)、釉果(10)、耐火材料(11)、高嶺土(12),其特點是含鐵量低。
景德鎮及其周邊地區是丘陵地區,森林資源和水動力資源也非常豐富,盛產松木和雜木,為燒瓷提供了壹種天然燃料(13)。景德鎮瓷業發達繁榮時,官窯有幾百個,蕭條時有幾十個。小窯壹天用柴180噸,占9000。景德鎮地處山區,但境內河流縱橫交錯,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市區,尤其是發源於安徽祁門的長江(14)和(15)及其支流東河、南河、西河繞城而過,向下遊90公裏處匯入鄱陽湖。長江支流流經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制瓷原料和燃料的來源。在支流上安裝水車和水磨(16)和(17)粉碎瓷石,制作瓷土,給水果上釉。據記載,當地有6000多臺水車,4700多臺水磨,最高峰時有6000多臺。車輪轉動,水車滾動,“重水車夾河開,雨前幾聲雷”的景象蔚為壯觀。被譽為古代和近代景德鎮陶瓷生命線的長江,正是依靠它打破了壹角局面。靠著它,上朔的祁門、婺源源源不斷地運來制瓷原料和燃料,然後到達渤海,再相繼到達長江,到達海洋,使景德鎮陶瓷“行於九城,施於海洋”,長江兩岸壹派景象。直到今天,長江仍然在景德鎮陶瓷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景德鎮瓷業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制瓷的歷史和繁榮比其他窯址要晚,但她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壯麗的壹頁。雖然她不是陶瓷的發明者,但她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和主人翁的豪氣,成為中國陶瓷最傑出的代表,對世界和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景德鎮千年陶瓷史簡介
景德鎮地區的制陶業“始於漢代”(東漢,公元25-220年)。這時候的陶器“質極粗,體極厚,釉輕而粗糙”,“只供妳俗用”,並不外銷。所以影響極其有限。
景德鎮地區“水土宜陶。自陳朝(公元557-589年)以來,土著人就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而鎮陶自陳朝以來已名揚天下。”東晉時期(公元365438年+07-420年),當地人趙慈對景德鎮陶瓷的制釉、成型、燒制進行了壹系列重大改革,為景德鎮由陶到瓷的轉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被稱為“制瓷大師”,並建廟供奉。南北朝時,陳之德元年,在北京建宮,在陳後主新平鎮燒制瓷器。隋朝大業年間(581-618),新平鎮造“獅象二首,呈於任賢宮”。到了唐朝(618-907)和五代(907-960),景德鎮陶瓷已經名揚天下。“陶窯,也是唐初的器,只是白土,器身略薄,顏料潤澤”,“假玉”,“陶敏在鎮燒制”,“陶玉帶瓷入關,朝貢,故昌南鎮瓷名揚天下”,“霍窯、窯瓷亦素色,好土而膩,質薄者如玉,似玉,為東山。支壹載:“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新任文官霍仲初被召入皇宮。“據考古發現,景德鎮五代窯址廣布,多達18處,尤其是湖田古窯址,歷時600至700年,規模最大,影響深遠。這些窯址都燒青瓷和白瓷。綠色的色調是灰色的,白色的色調是純凈的。而且白瓷胎紋細膩,透光度好(19)。其燒成溫度達到了1150-1200℃,氣孔率為0.8%,胎體白度在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盤、碗、壺、盒、水罐等。,以盤碗為主。這說明五代景德鎮確立了自己作為南方燒白瓷最早之地的地位和極高的成就,從而打破了南方青瓷壟斷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對宋代青瓷的生產和元明清瓷器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宋代,景德鎮瓷器以靈巧、典雅和美麗而聞名。這種青瓷(20)(青瓷)是在五代燒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燒制成功的。青瓷胎加工精美,有“素肌玉骨”之譽。釉色白藍,青白如玉。(21)再加上釉下彩瓷胎上刻有各種精細的花紋,相互結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壹件比瓊九顏色更好的青瓷。它精致、美麗、清澈、典雅,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極其珍貴的品種,從而使景德鎮躋身宋代名窯之列。
宋代景德鎮瓷業呈現出繁榮的局面。(22)據考古發現,宋代窯址多達30處,其中“窯址300余處”,陶瓷種類也發展到數百種。宋代景德鎮不僅燒制了種類繁多的影釉雕花瓷,而且成功燒制了大量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影釉雕花瓷和仿制了多種琉璃瓷。
在元代,景德鎮成功燒制了青花瓷(23)和釉下彩紅瓷(24),這是兩個有特色和有價值的類別。青花著色力強,色澤穩定,花紋永不褪色,格調高雅,素凈美觀。鮮艷的青花釉與素雅的白胎巧妙搭配,相映成趣,具有中國水墨畫的特色,標誌著從素瓷到彩瓷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全景式、鮮明的裝飾特征和以畫為主、刻、畫、印相結合的裝飾技法,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用銅紅料在胎上畫釉中紅,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制,使釉下出現紅色花紋的瓷器,不易燒制,色彩艷麗,以至於在今天仍是極為珍貴的瓷器門類。釉中紅可以單獨用來裝飾瓷器,也可以和青花混合使用,稱為青花釉中紅。這兩者極其珍貴。
高溫琉璃的燒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立於1278,浮梁瓷局燒制的“蜀府”瓷(25)厚而不透明,顏色為白色,略帶藍色,猶如鵝蛋的顏色(又稱“蛋清釉”)(26)。這種潔白潤澤的蛋清釉是青花和釉下紅彩瓷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也為明初釉下彩瓷和“白”瓷的發展奠定了壹定的基礎。其他色釉如紅釉(27)、藍釉(28)、金釉的出現,標誌著人們掌握了各種著色劑的發色規律,使景德鎮瓷器裝飾多姿多彩,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以似玉似銀為主的局面,預示著壹個新時代的到來。
明代景德鎮官民爭城。“有壹件明代的瓷器,最精美漂亮,都是景德鎮的”,“幾個縣合並,輸給了江西饒俊縣生產...如果丈夫是四個中國人,知名的狩獵者都是景德鎮生產的《饒俊縣浮梁》,景德鎮才真正成為天下瓷窯雲集之地。明代景德鎮除了繼承前代技術,發揚燒制種類之外,還消化吸收了沒落名窯的優秀技藝,並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大膽創新,不拘壹格,創造了許多新品種、新造型、新紋飾,真正“創造了壹代驚喜”,而這壹切創新,不僅造就了景德鎮在明代全國瓷業的中心地位,而且也使景德鎮成為了明代瓷業的重鎮。
永樂年間,景德鎮成功燒制出精美瓷器,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制作出精美的青花精美瓷器。玲瓏瓷碧綠明亮,青花雅致誘人。
大龍崗和薄胎瓷的成功燒制,是明代景德鎮制瓷業高度技術成就和制瓷技師驚人智慧的體現。直徑和高度超過70厘米的大龍崗裝飾有五爪龍須。它巨大、宏偉、莊嚴,是皇帝專用的。其他人不要非法使用,以進壹步揭示其奧秘。薄壁瓷器的制作,從另壹個側面顯示了制瓷技術人員的藝術獨創性和聰明才智。最薄最薄的薄壁瓷器,厚度只有0.5 mm,最厚的也只有1mm,真的是“薄如紙”。(29)
以成化炻器(30)為代表的彩瓷是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絕後的傑作。創立於成化年間的炻器將釉下青花與釉下彩相結合的工藝,開創了中國彩瓷的新紀元。成化時期,釉上彩壹般有三四種,多達六種以上,所用色彩的特點極其鮮明,比單純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美,給人以爭奇鬥艷之感。從嘉靖(公元1522-1566)到萬歷(公元1573-1619),在成化炻器的基礎上創造了青花五彩,改變了炻器只有青花構成整體的局面。青花與紅黃綠處於同壹位置,沒有主從之分,極大地豐富了青花的表現力,呈現出紅色以紅色、淺綠、墨綠、黃色、棕色、紫色、釉下藍為主的局面。嘉靖、萬歷年間的彩瓷,花紋圖案繁多,色彩豐富多彩。明代有白底青彩、青花紅綠彩、釉上彩(31)、填色、金彩等,素三彩也很有名。
到了明代,景德鎮高溫單色釉(燒成溫度1200℃以上)和低溫單色釉(燒成溫度1200℃以下)瓷器有了很大發展。白瓷的制作在明代各個朝代都有燒制,每壹件都很精彩。永樂的白甜(32)網;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濃如脂,亮如玉。嘉靖的清純與純潔;萬歷光明燦爛;都很驚艷,讓人耳目壹新。明代單色釉成就最突出的是永樂、宣德的紅釉(33)、藍釉(34),成化孔雀綠(35)、弘治的黃釉(36)(1488-1505)。明朝永樂年間的大紅器皿,又稱“紅色禮器”,厚如肥肉,色澤鮮艷,有“永樂之寶”的美譽,贏得“最貴的永久器皿是大紅”的評價。宣德時期的寶石紅釉(37)比永樂大紅釉好。釉汁晶瑩如紅寶石,胎質細膩緊實,極為珍貴。明朝的藍釉瓷器在宣德時期燒得更多。後人將其與白釉、紅釉相提並論,推崇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初景德鎮瓷業,(39)無論是官窯還是私窯;無論是產品造型、裝飾技法、裝飾題材、裝飾風格,都達到了“參古參今、推陳出新、匠心獨運,尤以繪人物、山水、花鳥見長”的極盛境界,制瓷技術幾乎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時的景德鎮“綿延十余裏,民窯二三百裏之地,工匠、工人不下數萬,故食者甚多,待火、待雨、望陶、望粟垛”(40)(唐穎《道蓮新語》)(41),“立通數十省,商賈四面,賣瓷者集中。清朝和明朝壹樣,也是官窯和民窯並存的輝煌,而且都是名窯。
清初名窯多,創新多。康熙年間著名的官窯有臧窯和郎窯。臧窯在康熙年間,“廠器也”,是由陶省長臧所建。臧窯的主要成就是單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下紅都極為精美。康熙(42)青花色彩艷麗純凈,層次鮮明分明,有“五彩青花”之譽,風格獨特,“朝絕”,尤其是民窯青花是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發明了釉上的藍黑兩色,成為彩瓷的又壹個轉折點,基本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結合釉下彩占主流的局面。而且隨著色彩的增多,金色的運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範宏、季紅等地畫金的單壹技法,使康熙五彩繽紛,鮮艷奪目。郎窯是康熙44年至51年江西巡撫郎廷吉在景德鎮監管禦窯時生產的瓷器(46)。郎窯以仿明代宣德、成化窯而聞名。郎窯最突出的成就是模仿明代宣德所獻的紅釉,創造了以郎窯紅為代表的琉璃和郎窯紅。(43)“華而不俗,其色正。”其色澤深艷,紅如凝成的牛血(故又稱牛血紅),釉色鮮艷厚重,器皿內外分體,如玻璃般璀璨奪目,如紅寶石般瑰麗,價值連城。康熙在位時,還燒制了雅壇豆紅,又名美人醉(44);用“綠如清水第壹生日,紅如朝霞”這句詩來形容非常貼切。在多色的基礎上,康熙朝在琺瑯制作技術的影響下首創的粉彩,在雍正時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出現了“清者,為重”的局面。粉彩中砒霜的加入和中國畫無骨渲染手法的運用,突出了書畫的陰陽、明暗、深淺的立體感,同時粉彩的燒制溫度比古畫低,色彩對比更和諧。所以看起來柔和粉嫩,色彩豐富,艷麗典雅,形象生動,構圖淡雅優美。所謂“清新耀眼,作品非凡。”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集詩、書、畫、印於壹身,以瓷器藝術為先的陶官唐穎(45歲),在唐窯的領導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是乾隆朝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制瓷史上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47歲的唐穎任窯務協理,以壹個道士的心主持陶政。其胚質、釉色、器型、品種、工藝、裝飾形式、釉上彩和釉下彩繪畫,無論仿古,無論創新,都處於巔峰狀態。正如《景德鎮》所言:“龔知土脈火,精挑細選所有材料,所有產品均為純金打造。又仿古窯具,俱可比;模仿各種名品釉,工人能力強不是巧合,都是有備而來...至此,窯就完成了!”。(46)從乾隆中期開始,(47)景德鎮的瓷業出現了衰落的跡象,到清末逐漸衰落。道光以後,景德鎮的制瓷業壹直處於蕭條狀態,直到1949年4月29日解放。“所以,乾隆曾經是清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壹代人興衰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