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桂平白石山的歷史

桂平白石山的歷史

隋朝初年,壹個道士吳子達寫了壹首詩:“自白石仙山,洞為帝地,道法精,地在雲上。”唐代道士楊在壹首詩中說:“在美麗的白石山上,陽剛剛來到神秘;好教有為,天下不長久。”宋代道士張元璋說:“住在山雲白石,臥在洞中;早晚陰陽二字,求仙課。”元代道士趙貴和說:“勛君尊白石,道學好故鄉;五行住中外,自然入仙類。”明、桂平縣官員楊大姐曾在崖上寫下“白石洞”四個大字,令後人膽戰心驚,並有詩曰:“清十八年磨崖,談崖前名;山有自己的花筆,我為歌唱而癡狂。”清代順治年間,桂平縣令蔣松之有詩說:“石峰起雙環,雲高聳,地源稱洞府,天上畫留名山。”清朝康熙貴平縣令李日同在壹首詩中說:“白石山高瞻遠矚,對成勛心曠神怡;道教仙境確實很神秘,但我只在官方碑文中珍惜此地。”清乾隆年間,桂平縣令吳說:“起於法,漢顯破;卓宇孤青,獨寫風月。”清朝嘉慶年間,桂平縣官贈陳道士壹首詩:“白石洞為仙境,悟道修真露朝廷,升天不信階級,露幾十層雲。”可見白石山的確是道家修煉悟道的仙境——洞天所在!壽聖寺後面的懸崖下有壹個珍珠池,也叫舒元泉。這是方圓大約2米高的山泉。據說以前每當早晚有和尚敲響鐘鼓,泉水就會像開水壹樣洶湧而出。《清同治周迅縣誌》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但根據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實地調查,這種說法純屬牽強附會。明朝崇禎十年(1637)七月二十三日,徐霞客專程到白石山視察。他在遊記中談到了這壹點:“崖下有珍珠池,水從半崖滴下,到了下壹個秋天,與此無異。.....據編年史記載:山北有壹蜀玉泉,《Xi十二》和《百越風俗誌》都說其泉中鐘鼓會沸沸,止時無聲,這是不壹樣的。我說春天沸騰的寂靜有它自己的規律。敲鐘敲鼓的是和尚的侯權,不是春天的氣息,而是寂靜。到了白石,先打聽了三清觀,再問白石寺洗玉名。不知道什麽意思,壹聽說中全沸騰了,山僧不知所措。都是好話。“經後人長期觀察,證實徐霞客的記述是科學準確的。泉水清澈見底,四時不燥,甘甜可口。遊客口幹舌燥,贊嘆不已。

煉丹爐從壽生往右走約1裏,有壹個寬約100平方米的山洞叫三清巖。洞前有壹廟,廟內供奉著道教所崇拜的玉清元始天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位神仙,故稱三清觀。洞廳壹側有壹洞穴,寬約1平方米。相傳此洞與北流縣溝空天相通,東晉著名道士葛洪曾利用此洞在兩地間煉丹。至今洞旁仍有煉丹爐遺跡和葛洪塑像。

環山古城堡在白石山腳下。可以看到,半山周圍有夯土墻,每隔壹兩百米就有大門與外界相通。這座群山環繞的古城墻建於清朝鹹豐年間,也就是太平天國中期。當時,廣東天地會領導人陳凱和李率領起義軍,溯西江而上,攻占都城,定都,建立大成。這壹時期,周迅府和桂平縣的地方官員不得不跑到白石山,依山築墻,維持他們的反動統治。從此,這條蜿蜒的“小長城”帶著壹條玉帶,成為白石山的奇觀之壹。

蒼玉峽,又名清玉峽,俗稱東門巷,是登白石入洞的必經之路。峽谷兩邊有成千上萬的懸崖。懸崖之間,壹條寬僅2米,高約300-400米的石巷穿過懸崖,裏面有石階。遊客登上陡峭的石階,仰望天空,只留下壹條彎曲的藍線,故又稱“壹景”。

天梯在蒼玉峽之上,就像高高掛在雲端的天梯。因其名,又叫“三十六步”,寓意“踏梯登天”之意。梯子是136級臺階,是在壹個很長的懸崖上挖的石頭壁架,寬約1米。這裏又陡又險,坡度超過70度。遊客登上它,壹種如李白詩中所說的“山起於人面,雲在馬頭旁”的感覺油然而生,往往令膽小的人望而卻步。

從天梯到會仙寺數百米,開光殿有壹個“神仙腳印”的大山洞,“白石洞”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到了明朝,這裏陸續建了五座寺廟,叫會仙寺。裏面有幾十尊雕像,都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壹個臉頰瘦削,眼睛明亮,肋骨眾多,所以被稱為“瘦仙女”。不幸的是,“文革”動亂後,所有的偶像都消失了。會仙寺外,有會仙閣。相傳有緣分的人可以在這裏遇到神仙。

飛鼠巖白石山以西數裏處有飛鼠巖。壹座石山,兩塊大石頭相互支撐,形成壹個八字洞,這就是飛鼠巖。巖石周圍的山丘起伏,有利於飛鼠棲息。巖石中的洞廳高50余米,寬30米,深20米,有上萬只飛鼠。每天傍晚,飛鼠成群結隊地飛出洞穴覓食,天已黑了,在空中形成壹片烏雲,發出海浪般的巨大聲響,場面往往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