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1385年,楊東鑫之子丁賢在趕考途中中暑,被天心寺僧人以茶為藥救治。獲救後,他獲得了冠軍。為了回報他的好意,冠軍穿了壹件紅色的長袍和壹棵茶樹。原名“大紅袍”。
1419明朝永樂十七年,明成祖命名天心永樂寺,並將天心寺茶葉命名為“大紅袍”。“大紅袍”成了所有茶的雕像,名揚天下。
明朝嘉靖五年(1526),劉旭撰寫了《天心禪茶書》,“天心禪茶”之名最早見於典籍。
順治三年1646,天心茶僧研發出烏龍茶制作技術,持久耐泡,為工夫茶提供“飯”煮。大紅袍被譽為烏龍茶之祖、工夫茶之源,逐漸成為武夷巖茶的代名詞。
清康熙二十五年(65438-0685),天心茶僧史超撰寫了《武夷茶歌》,這是最早記錄烏龍茶制作工藝的文獻。
鹹豐五年1855,天心方丈贈送三十六株茶苗給臺灣省學生林鳳池。在臺灣被廣泛引種,成為名茶“凍頂烏龍”。
民國65438年至0943年32年,天心僧人完成“大紅袍”摩崖石刻。
1951年,“土改”將天心永樂禪寺出產的茶園“大紅袍”劃歸農場管理。
2006年,“大紅袍”制作工藝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在首屆武夷山國際禪茶(大紅袍)文化節上,舉行了“大紅袍祖庭”儀式。
2008年,在第二屆中國(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節上,舉辦了茶祖堂開館儀式、海峽兩岸茶文化“陸羽獎”頒獎儀式等壹系列活動。
天心禪茶的出版
據《嚴蕊記》等相關史料記載,唐末詩人關修禪月大師三遊武夷,在天心寺簽單,在此偶然遇到口冰肇光禪師,他以茶為酒,說禪談時事。“雲中野鶴”關修,在茶丹寧的作用下,思緒萬千,口若懸河,參於公案,止步鬥禪。海藻光頻領的精華讓人大開眼界。天心禪茶不僅承擔了茶作為社會交往媒介的功能,更成為參禪悟道、示道釋法的契機。明代賓縣知縣劉旭不僅信佛,而且愛茶。在武夷山天心永樂寺遊玩時,茶七巡未盡,他的詩充滿了情感。他以洋洋灑灑的《天心禪茶疏》稱贊天心古佛、禪師以茶助禪,以茶融禪。天心禪茶最早出現在經典中。
第壹個種茶的人是和尚,第壹本茶書是在寺廟裏寫的,最好的茶也是在寺廟裏產的,比如龍井寺的龍井茶,天心寺的大紅袍,廬山托林寺的雲霧茶...這些都是“茶佛世家”最真實的寫照。
天心永樂寺的僧人繼承了農禪並重的傳統,秉承了造福十茶農,造福眾生的理念。他們開辟茶園,以永樂茶樓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辰天心禪茶社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為友,註冊了“屈曲冰”、“無我”商標,選擇了更具洞察力的大紅袍茶枕、茶墊系列產品,宣揚高貴天成。為推廣武夷巖茶,傳播禪宗文化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