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的啜泣,
秋天的
梵哦玲
刺傷了我
憂郁
枯寂的心。
使人窒息,壹切,
又這樣蒼白,
鐘聲響著,
我想起
往昔的日子
不覺淚落。
我,宛如轉蓬
聽憑惡風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壹片
枯葉。
(羅洛譯)
賞析
魏爾倫是繼波德萊爾之後,法國象征主義詩派最傑出代表之壹。他與蘭波、馬拉美壹起被譽為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三傑。魏爾倫更被稱為“詩人之王”。這首《秋歌》很能體現象征派的特征,講究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其神秘感,表現內心世界的落寞與悲涼。法語原詩采用三音節為主的詩行,AABCCB的詩韻,使音義達到了完美的結合。現在我們品讀的是翻譯後的作品,譯作通常被人稱之為原詩的“剩余部分”,自然無法傳達原詩的音樂般的神韻。不過,通過羅洛先生的譯作,我們仍然能夠聽到那曲來自塞納河畔的蕭瑟秋歌: 梵哦玲(小提琴)如哭泣的風,輕輕吹落秋天的枯葉,詩人心中那難言的憂傷在秋風中緩緩飄散。
題目是“秋歌”。秋天是壹個特別的季節,果實累累,天高氣爽,固然是秋;可秋風蕭瑟,秋雨愁人,又何嘗不是秋呢?“悲秋”是古今中外詩人永恒的主題,敏感纖細的魏爾倫心中之秋當然只能是後者。不過,要註意的是題中之秋,既可指季節,同時也是壹種無邊無際的情緒。
詩作便在衰颯的秋氣裏,在幽咽的琴聲中緩緩展開,“長久的啜泣”,讓我們宛若聽到了來自塞納河畔的小提琴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不絕如縷。是哪壹位的纖纖妙指“細將幽恨傳”呢?“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白居易《琵琶行》)也許,壹生的感慨、壹生的悲涼落寞都已經融合在這琴聲中了。不過,“長久的啜泣”,不僅寫出了琴聲之綿長與哀怨,它同時也寫出了秋氣的特點,寫出了詩人寥落枯寂的內心世界。小提琴聲原本與季節無關,但作者偏偏在前面置“秋天的”壹詞以修飾,這就染上了很濃的情感色彩,這“秋”是詩人心上之秋。詩人之“秋心”,與衰颯之秋氣、哀怨之秋聲自然而然地融為了壹體。
我們也許會不自覺地想到,這是壹種什麽樣的音樂?詩人何以要在這樣的季節中,聽這樣的音樂呢?這不可能是貝多芬,貝多芬太激昂,也不可能是莫紮特,莫紮特太歡快,也許就是德彪西吧?德彪西作品中的那種淡淡的憂傷,淡淡的惆悵,最能在不經意間把人帶入壹種悠遠回憶中。詩人壹定是感覺到生活太枯寂、心緒太低落了,於是想借助樂聲以排遣煩悶,忘卻過去,忘卻哀愁。可想不到的是,這魔幻般的琴聲,不僅沒有撫平詩人心中的傷痕,反而撩撥起詩人塵封許久的往事。往昔的歲月便在這幽咽的琴聲中被陸續打開,於是,詩人憂郁、枯寂的心便坦露無遺、無處隱藏了。這與李白的借酒銷愁是否有三分的相似?“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抑或是範仲淹的詞句:“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禦街行》)請註意,啜泣、憂郁、枯寂這些頗帶消沈頹喪色彩的詞語,實際上指向的並非壹事壹物,而是秋氣、琴聲、人心的***同色彩,甚至是詩人眼中的萬物,因為萬物通過詩人傷感之心的觀照,也都染上了傷感的色彩,王國維“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象征主義的詩歌而言,語言的順序本來就並不太重要,它的語言,是為了描寫壹種半隱半現的意象,營造壹種神秘恍惚的氣氛,以此為象征,溝通非現實的“另壹個世界”。它應該作為壹個整體給人感受。我們要真正理解其詩,必須把有些詞語拆開、復制,發散到別的地方。另外,“刺傷”壹詞,頗見象征派詩人的特點。讓人有壹種血淋淋的感覺,很深很痛,如改用“撩撥”,便顯得柔軟了許多,近乎藍調音樂了。
詩歌第壹節,皆為樂音所籠罩。事實上,音樂是象征派詩人寫作中最常用的法寶,不僅詩歌、節奏、韻律要如音樂般的優美,詩中經常出現的樂聲而且能增加詩歌的神秘氣氛,也與詩人內心情緒的律動相諧和。在法國,象征派詩歌的產生與印象主義的音樂發展大致同時,它們相互間的影響絕不可忽視。
第二節,幽咽琴聲已經為單調鐘聲所取代,欣賞這段詩,我們絕不能忽視這鐘聲。是什麽使人如此窒息呢?壹切!是什麽顯得這樣蒼白?壹切!這壹切又都與鐘聲相關,鐘聲是展開它們的最好背景。在西方,鐘聲主要來自教堂。教堂是生命最後的止歇之處,是靈魂安息之所。教堂鐘聲,單調,肅穆,而又亙古不變,在這鐘聲中,有著多少生命的迎來送往。所以,在鐘聲中,展開自己過去的生命(“往昔的日子”),便是最自然的事了。想起過去的歌舞歡會,想起過去的美景良辰,想起那壹幅幅繽紛絢麗的彩色畫面,詩人不覺潸然淚下。但就在這亙古不變的無情鐘聲中,色彩漸漸淡去,直至那些彩色畫面幻化成了墻上的黑白遺照。在這裏,灰頹的色調便在這種亙古的鐘聲中滲透開來。魏爾倫很重視色調,他在《詩藝》中表示,“我們追求的是莫名的色調,不是顏色,只是色調,啊,只有用色調,才能寫夢中夢,角與笛”。同時,他還認為,“灰色的歌曲最為珍貴”。在這裏,他就營造了這樣壹種灰頹寂寥的情調。過去終結了,而今天如此蒼白,沒有任何色彩。這樣的秋天,天高氣爽屬於別人,只有蒼白與窒息屬於自己。
而我又能做什麽呢?我能改變這無情的世界嗎?當然不能!於是詩歌自然地轉入第三節,“我,宛如轉蓬”,在這世界中是如此無助,只能聽憑惡風吹刮,海北天南,任意東西,如壹片枯葉般,無能為力。請註意,這轉蓬不只是寫詩人漂泊的身世,更寫出其孤立無依的內心!“宛如轉蓬”的表述,也許會讓我們不由得想起李商隱的句子——“走馬蘭臺類轉蓬”,都慨嘆了壹種人生的無奈。
象征主義以象征為媒介,通過它使人看見另壹個世界,當妳通過詩歌看見“另壹個世界”後,詩歌本身作為通往彼岸的橋梁也就不再重要了。這樣說來,象征派詩歌與中國詩歌還真有幾分相近,尤其是魏爾倫,相較於其他幾位詩人而言,魏詩要少了分晦澀,多了分明朗;少了分病態,多了分悠長。因而,用讀中國詩的方法來讀這類作品,也不會相去太遠。不過,我們還是要註意詩中的象征意蘊,涉及的西方背景,以及音樂流動下詩人起伏波動的內心!
(施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