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什麽是唐詩“興寄”

什麽是唐詩“興寄”

唐詩“興寄”理論研究

中國古代文論開放式、不確定性的動態結構決定了古代文學概念的模糊復合性特征,“興寄”作為壹個詩學理論範疇提出,也呈現動態性、衍生性、開放性等特征。從根本上來說“興寄”說是“興”這壹元範疇下派生出來的子範疇,先秦至兩漢以“興”論詩,到魏晉南北朝有“比興”說,隋唐有“興寄”“興象”說,至兩宋有“興趣”說,元明清有“意境”說。“興”範疇的研究,基本上涵蓋了整個古代詩學理論、文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弄清了“興寄”範疇的復雜流變過程,也就是展示出了先秦至唐代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清晰面貌。“興寄”論詩是“興”範疇在唐代飛躍式的、質的變化,從“興”到“比興”,到“興寄”再到“興象”,整個中國古代詩學體系中的“興”,從藝術表現手法單純意義的層面提升至更高層級的詩歌美學追求,這壹發生在唐代的詩學理論重要變化,影響著其後1000多年來的詩歌理論。審視中國古代詩學“歷時性”的流變全過程,在詩歌創作論、本體論和接受鑒賞等領域中衍生出了壹系列與“興”相關的詩學概念,如創作論有“感興”“比興”,詩歌本體論有“興寄”“興象”“興趣”說,接受論中有“興會”“興味”等範疇,呈現了隋唐五代詩歌理論在整個古代詩學體系中連續性、歷時性的變化。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是名家輩出的時代,關於“興寄”理論與作家風格之間的關系,本章僅在盛、中、晚唐中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六位作家。他們的詩歌風格代表了唐詩各個階段的特征,十分具有典型意義。深入分析他們的詩歌風格特征,以揭示出唐詩“興寄”總體特征與詩人風格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這六位詩人分別是李白、杜甫、李賀、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簡稱“三李兩杜壹白”。至於初唐,以陳子昂為代表的“興寄”理論和詩歌實踐在第壹章中已經有所論述,這裏不再復贅。